肾脏病是一类影响肾脏功能的疾病,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疾病等。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内分泌功能。中医将肾脏视为“先天之本”,涉及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肾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中西医对肾脏认知的不同
在西医方面,肾脏被视为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维持体内的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内分泌调节功能。当肾脏出现疾病时,可能会出现尿量改变、尿色改变,以及排尿疼痛、腰痛、水肿等症状。
而在中医方面,“肾”是一个更为抽象和全面的概念,肾脏不仅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还可能与生殖、消化以及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相关联。中医认为“肾”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水液代谢等方面。当肾脏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肾脏病通常与“肾”的功能失调有关,病机多与肾精不足、肾阳虚衰、肾阴亏损、湿热内蕴、瘀浊阻络等因素有关。中医侧重于整体观和个体差异,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肾脏病的中西诊疗
西医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和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CKD的治疗主要是优化支持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优化支持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如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应用ACEI或ARB类、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具有护肾脏降蛋白作用的药物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根据不同病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病理类型的肾脏病,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等,一些新型靶向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中医
中医治疗肾脏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治疗肾脏病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辨证施治,调整和恢复人体的整体平衡。
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依存。治疗时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脾肾气虚型的CKD患者,可用加味四君子汤加减,以补益脾肾、增强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同时,在CKD的病理过程中,常存在高凝状态,中医治疗时,会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中药特色治疗:中医还有一系列特色治疗方法,如中药结肠透析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和耳穴压豆等,这些方法旨在通过不同途径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肾脏病时,还会结合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运动康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推荐患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以调养生息。
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与现代西医的诊断治疗手段,倡导“整体性思维”和“个性化治疗”,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达到更好的疗效。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相结合,可以更精准地满足患者需求。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如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减少副作用:中医治疗如中药、针灸等方法,可以减少西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协同增效:某些中药成分可以增强西药的疗效,如使用中药辅助降低蛋白尿、控制血糖等。
肾脏病的预防调护
肾脏病的预防和调护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涉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定期检查和适当的医疗干预。
早期筛查:无论有无危险因素,成年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检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则需半年监测一次。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放松心情,避免疲劳,防止呼吸道感染,戒烟和限酒等都是预防CKD进展的重要措施。控制血糖和血压至目标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合理饮食:低蛋白饮食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低脂或无脂肪的乳制品等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保持健康的体重:维持BMI在18.5~24.0 kg/m^2。
肾脏病可能悄无声息,但通过定期检查、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