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老刘今年52岁,患有冠心病,一直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病情。服药一段时间后复查时,他发现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到了1.7毫摩尔/升,且转氨酶、肌酸激酶等指标均为正常。因担心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副作用,老刘就把药物停了。
没想到,没过多久,老刘突然出现了胸闷、憋气、眼前发黑的症状,要起身呼救时,直接晕倒在了地上。家人发现后,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经检查,确诊其为急性心梗。医生虽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老刘的生命。
这个结果令老刘的家人难以接受:怎么好好的人就突然发生心梗去世了?
1 他汀+健康生活
或可让心血管高危人群延寿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致人死亡的第一大诱因,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86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2020年,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分别为48%、45.86%。
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要高不少。这类人群如果在日常做好一级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
前不久,一项发表在《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称,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若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对160万名年龄在35岁—75岁的中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受试者中约有26.5万人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但没有既往心血管病史。在随访过程中,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以及是否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限量饮酒、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以及均衡饮食,符合3项及以上的为非常健康组;符合两项的为健康组;一项及以下的为不健康组。研究者通过分析发现,心血管高风险人群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谈及他汀类药物,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其卓越的血脂调控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类药物还展现出丰富的多效性特征: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水平,还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展现出广泛的作用。其多面的治疗效果,让它在临床应用中备受青睐。
《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中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降低74%的肝癌风险。研究人员对欧美三项涵盖180万人的大队列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经常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新发肝病风险下降了15%,肝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了28%,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下降了74%。
除降低肝癌发病、死亡风险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他汀类药物对男性、糖尿病患者以及肝癌遗传高风险患者都有很大的益处。
2 他汀副作用太大,会导致肾衰竭吗
有不少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十分抗拒,认为长期服药会给健康带来副作用,还可能引起肾衰竭。不可否认,任何药物都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他汀类药物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他汀类药物并不伤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进入体内后主要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通过肾脏代谢的不足10%。在不走肾的情况下,又怎么会伤肾呢?
服用他汀类药物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肌肉酸痛无力,占所有不良反应的37.5%。服药后,可能会引起横纹肌溶解,进而出现酸痛无力、肌酸激酶上升等异常。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但转氨酶上升不等于肝脏功能损伤。很多时候,患者出现转氨酶上升是因服药后肝细胞代谢活动异常,从而导致转氨酶释放所致,并不意味着肝细胞损伤、坏死。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出现转氨酶显著增加的概率很低,大约200人才有一例,对此无须过度担心。
不过,今年业内的新共识是,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应马上停药——
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说明肝细胞已经发生了损伤、坏死,要及时停药,进行保肝治疗。
如果肌酸激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4倍,同时身上有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停药并转诊治疗。
如果总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两倍,提示肝脏病变或胆道阻塞,就需要及时停药,并进行进一步检查。
3 服用“他汀药”期间,
少碰这4种食物
很多高血脂患者在服药期间依旧管不住嘴,认为吃药了就万事大吉了。这个想法非常错误,在服药期间一定要少摄入这4种食物——
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内的油脂含量很高,长期大量摄入会让身体热量摄入过剩,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血脂也会升高。
西柚 西柚内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酶活性,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吃西柚,容易导致他汀的代谢受影响,体内血药浓度会异常上升,进而会导致药物蓄积而中毒。
动物内脏 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很高,长期摄入容易引起内源性胆固醇上升,让血脂波动增加,加重心血管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负担。
酒精及含酒精饮品 酒精进入体内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大量饮酒容易导致肝细胞变性、损伤,且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正常代谢,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日常要多注意身体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