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
第12版:12

明崇祯年间,天文学家李天经倾注心血主持编纂《崇祯历书》,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技术,还吸取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学成果,实现了中西天文学的首次深度融合——

李天经:来自吴桥的明代历法大家

■胡晓庆

李天经画像

出身名门 政绩卓越

李天经(1579年—1659年),字性参,祖籍吴桥县定原北里,也就是今天的铁城镇杜庄。李天经的祖父李懿,曾任西宁道兵备副使,是当时镇守边防的一员名将。因此,李家在吴桥属于名门世族,很有威望,有“李兵部府”之称。

李天经自幼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他小小年纪便爱好“星纬之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天文学。金榜题名后,李天经和绝大多数官员一样,从基层做起,先后出任河南开封府学教授(从九品),不久又转为国子监博士(从八品),户部员外郎(从五品)等职。

为官以来,他忠于职守、办事认真,受到朝廷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济南郡太守,开始主政一方。在职期间,李天经为官清正,当地群众为他建祠立碑,称他为“李青天”。

不久,李天经又转为山东省督粮道,专管粮政,革除了粮政的许多弊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当时有的官员腐败、贪污,李天经对此很是厌烦。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积极设法惩治贪污,百姓对他都很尊敬。

主修《崇祯历书》,改革“历法”

李天经除了政绩突出,还干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

说到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先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徐光启。当时的徐光启是礼部尚书,致力于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我们今天知道的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他翻译的。

徐光启受崇祯皇帝委派,进行历法改革,兼任督修《崇祯历书》。天文历法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观测天文现象的机构和官员。

明朝钦天监(掌管观察天文、制定历法的官署)使用的《大统历》,是在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的基础上删定而成。随着时间推移,《大统历》的推验开始不断出现误差。当意大利人利玛窦把西方科学,如天文、数学、物理、历法等传入中国后,徐光启便尝试将西方历法引入中国历法体系,对传统历法进行改革。

有一次,李天经去北京拜访徐光启。两人在交谈过程中,徐光启发现李天经不仅长于吏治,而且在天文历法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他大为赏识。

崇祯六年(1633年)9月,徐光启因病无法继续主持修历,他以李天经“博雅沉潜,兼通理数”为由,举荐他进京担此重任。于是,崇祯皇帝下旨任命李天经为光禄寺卿,命他主持修历工作。

李天经受命以后,先后用了当时的天文学家李之藻、王应遴等人,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又聘请外籍科学家充当顾问。他亲自执笔,编写了《参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成为指导当时修订历法的准绳。李天经还亲笔著述了《浑天仪说》,阐述了十余种精巧天文仪器的制作和运用方法。

崇祯七年(1634年),经过李天经等人的不懈努力,《崇祯历书》这部总计137卷的天文巨著终于问世。它多方引进西方天文学知识,从此,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学先进经验的道路。可以说,《崇祯历书》是我国最早吸收西方先进天文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大型学术著作。

告老还乡 赈济灾民

《崇祯历书》编修完成后,崇祯皇帝为嘉奖李天经的功勋,升任其为光禄寺正卿(一品)。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天经告老还乡,回故乡颐养天年。

李天经回到吴桥老家后,常常赈济灾民。据不完全统计,李天经前后捐粮有1万石,全县百姓对他无不钦佩。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在家病逝,享年80岁。

可惜的是,《崇祯历书》这部科学巨著还没来得及实行,明朝便灭亡了。清朝入主中原后,曾协助李天经修历的德国人汤若望将《崇祯历书》进呈清廷,得到顺治皇帝的认可,改书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

如今,在北京古观象台仍留存着崇祯年间李天经制造的极限大仪、平悬浑仪、望远镜、沙漏等仪器。李天经,这位中国科技史上承前启后的吴桥人,对我国天文历法作出的巨大贡献,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旧熠熠生辉。

万历四十一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震动吴桥的大事。这一年,吴桥人李天经和范景文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后,一同考中了进士。两人都成了朝廷重点培养的优秀人才。

可想而知,一个小县城一时间出了两个进士,这足以让全城百姓津津乐道。大家可能对“二不尚书”范景文了解得更多一点。其实,和他同中进士的李天经不仅是明代政坛上的重要人物,还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历法大家。他以笔为剑,以星为伴,书写了中国历法学的辉煌篇章。

2024-09-26 ■胡晓庆 明崇祯年间,天文学家李天经倾注心血主持编纂《崇祯历书》,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天文观测技术,还吸取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学成果,实现了中西天文学的首次深度融合——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2276.html 1 李天经:来自吴桥的明代历法大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