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庆假期都是众商家“出货”的大好时机,各种优惠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应接不暇(右图)。这段时间,不少网络平台的商家提前做起了“文章”,商品的折扣力度空前。不少消费者在买到便宜商品的同时,却发现退货难上加难。
质量有问题
超时不能退
前几天,市民郝女士在一家购物平台的直播间看到一件风衣,售价180元。“天气马上就要冷了,现在下单就能享受‘十一’的优惠价,过了这几天就恢复原价399元,不满意直接退货!”有些心动的郝女士下单买下了这件衣服。衣服到货后,因为天气还不太冷,郝女士看了看便收了起来。这两天天气变冷,郝女士拿出风衣试穿时,却发现不但尺寸不对,最喜欢的金属纽扣也脱落了。“质量有点差呀!”郝女士联系商家希望退货,对方却称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时间,拒绝退货。
“商品本身质量有问题,即便过了时间,也不能不管呀!”郝女士只好向商家所在平台投诉。两天后,平台客服人员致电郝女士,称商家只能给予100元补偿。想着不能退货,就自己找裁缝改改衣服,郝女士便同意了。然而过了约定时间,补偿款却没有到账,她再次在平台发起投诉,希望继续推进处理。
这段时间,市民何先生一直关注各大购物平台的直播,想趁着国庆促销活动“捡个漏”。前几天,他在一个直播间花198元拍下了两台破壁机。下单一周后,订单仍是“待发货”状态。何先生与商家多次联系,对方均回复“商品缺货,希望耐心等待”。几次沟通无果后,商家回复“可以退货重新下单”。然而重新下单的话,破壁机价格就变为298元一台。
对商家“无货”的解释,何先生并不认可。何先生表示,他也怀疑过店家标错价格或系统故障等,只要对方讲明情况,自己也能理解,但对方坚称没货,也不提给予一定比例的差价补偿等方案,这种态度让人不能接受。
价保条款多
承诺难兑现
为了增强吸引力,商家常采取“价保”的方式打消顾客疑虑。价保是指“商品价格保护”。消费者购入的商品若带有规定天数的价保标志,意味着在相应一段时间内商品不会降价,如果降价,消费者可以申请返还差价,然而实际操作时,围绕“价保”却问题多多。
不久前,市民李先生花3999元,网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价保期间,他发现这台笔记本电脑降价了200元。李先生马上联系商家客服,希望退回差价。客服却称,降价是因为平台推出补贴活动,算上补贴才便宜的,因此不支持价保。“我买商品在先,补贴活动在后,购买时客服也未告知价保期间将有补贴活动。”李先生对客服的解释并不认同。
市民陈女士也遇上了类似的情况。9月中旬,她花2000多元购买了一部品牌手机,当时平台显示有价保。几天前,她发现这部手机降价了100元。面对陈女士的质疑,商家称是因为叠加了优惠券,商品本身没有降价,因此不享受价保服务。陈女士几次和商家沟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
记者发现,只要更改链接、增补优惠券、变动赠品等,商家都能“绕”过价保承诺。各大平台的投诉页面上,“钻空子”的行为受到消费者诟病,是相关投诉的“重灾区”。
多一些透明
少一些算计
就上述消费者遇到的网购商品退货难的问题,我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在收到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卖家退货,并没有对退货的时间限制为七天内或者七天后。对于“价保”的问题,中消协曾发布提示,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价保时间、价保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必要时,消费者应该留存聊天记录、广告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便于在产生纠纷时维权。同时,各电商经营者应该切实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多一些透明与真诚、少一点算计和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