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衣服、头盔、手提包、护肤品……32岁的市民何琳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买过50多件二手商品。何琳说:“在网上‘淘’二手商品像是挖宝,偶尔碰到物超所值的商品,令人惊喜。”
像何琳一样追求高性价比、青睐二手商品的人不在少数。一直闲置的小家电、囤货太多的护肤品、没穿几次就不喜欢的衣服……打开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面的二手商品种类丰富,有人忙着“断舍离”,也有人趁机“捡漏”。
不过,在二手商品实现“旧物成资源,浪费变消费”的同时,其背后的乱象也不少,消费者想要避坑并不容易。
买卖“闲置”持续升温
最近,家住市区的郝文丽从“闲鱼”上给孩子买了箱二手玩具。“我家孩子玩玩具就图个新鲜,新玩具有些贵,还是买二手的划算。虽然不是全新的,但是整体品相还不错。”
郝文丽说,卖家也是一位宝妈,8件玩具要价35元,对方在邮寄前还对玩具进行了消毒处理。“正常的话,35元也就只能买一件玩具,而在平台上能买这么多二手的,真是太值了。”谈及第一次在网上“淘宝”的经历,郝文丽非常满意。
与郝文丽不同,何琳有着近5年的二手商品交易经验。闲暇之余逛一逛二手交易平台已经成了她的日常乐趣。不仅淘回来许多“宝贝”,何琳还在平台上出售了30多件闲置物品。
“印象最深的是,我之前在‘闲鱼’上花270元买了一台二手小冰箱,用了一年多,又把它挂到平台上,很快就以150元的价格与一位买家成交了。”何琳觉得,买卖二手商品也是一种勤俭节约和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符合自己的消费理念。
其实,像何琳这种买家和卖家的身份重叠,也彰显了二手商品交易的升温。
“闲鱼”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日均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而在过去的一年,每天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在平台上发布。从用户“画像”看,“95后”用户占比43%,“00后”占比22%。2023年,“95后”用户人均可赚2700元,年轻人在二手交易中解锁了“致富密码”。
交易纷争屡见不鲜
随着二手商品交易迅速发展,各类交易纠纷也屡见不鲜。一些交易平台的种种乱象,让不少消费者感觉很“受伤”。
今年“五一”过后,市民刘冰冰就把“闲鱼”卸载了,“觉得平台和卖家毫无信任可言”。
刘冰冰在“闲鱼”上购买了一件灰色连衣裙。卖家声称裙子只穿过两次,几乎全新,同时还说如果买家发现有小瑕疵,希望能理解,并表示发货后不接受退款。
从卖家提供的图片和视频中看,这件连衣裙的品相还不错。可收到货后,刘冰冰却发现裙子上有两块特别明显的油渍,而且连衣裙并不像买家所说的那么新。
“我赶紧跟卖家理论,结果对方根本不回复。我又试图通过官方平台维权,可平台的最后裁决支持对方。”刘冰冰说,卖家明显隐瞒了衣服有油渍这类瑕疵,但这种交易纠纷,平台裁决很难做到完全公平,所以只能自认倒霉。
二手交易中,不仅是买家,卖家也会面临维权困境。市民郑玉曾在某二手平台上转卖过一瓶品牌香水。买家付款时特别痛快,可是收到货之后,却以香水质量有问题为由要求退货。
“我向对方解释说这瓶香水是从专柜购买的,保证正品,不会有质量问题,可对方不认可。我也没想太多,就直接同意了退款要求。”郑玉说,等收到货后才发现买家寄回的香水是假货,自己的那瓶早已被对方掉包。
“真是把我气够呛,二手商品买卖全凭运气和良心。这样一来,我都不敢再交易了。”说起自己的这次遭遇,郑玉依旧有些愤愤不平。
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二手电商用户投诉问题中,商品质量问题占比最高,达21.71%;其次为退款问题,占比18.65%;排在第三位的是货不对板,占比10.09%。
二手交易要谨慎
今年3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要发展二手商品流通,鼓励“互联网+二手”、售后回购等模式,并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健全二手商品鉴定、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二手商品交易行为。
如今,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互联网平台选购二手商品已成为一种交易渠道。而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风险,消费者需谨慎。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要选择正规平台进行交易,并事先了解平台的交易规则、退赔服务流程等,交易前可在不同平台适当比价,切勿盲目图便宜。特别是一些打着“大学生自用”“清仓甩卖”等噱头、标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应谨慎购买。
与此同时,消费者还要详细了解平台是否对二手商品有完整明确的质检、定级标准,时刻关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该人士还强调,消费者在转卖闲置商品时也要注意合规,出售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要有相关资质或者提前进行备案。在转卖一些电子产品时,还要关注是否做好了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