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第12版:12

传道讲学周曰庠

■纪玉民

周曰庠自幼好学、品行高尚。他多次参加会试,未能如愿及第。但他工于诗歌,写有“吴桥八景诗”流传于世。吴桥的八景有龙潭夜月、膑冢秋风、古井甘泉等。其实,提到“吴桥八景诗”,一般会想到明朝的敖文瑞。周曰庠的诗歌写景别致、主旨鲜明,是对前朝敖文瑞诗歌的唱和。

时运不济 自号“非蓼”

吴桥人周曰庠,字养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举人。

周曰庠气质高雅、聪明过人,在学院里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深受学使的赏识。学使对他相当器重,经常对他单独指导,这让周曰庠的同窗都很羡慕。

当时,人们对周曰庠的期望很高,认为他科举考试必然高中。然而,周曰庠时运不济,多次参加科举不第,直到康熙二十九年才考中举人。之后,他先后4次参加会试,又都未能中第。周曰庠遭遇如此困境,虽然心灰意冷,但仍然能够泰然处之。此后,他便在家中修剪花草,悠闲度日,对门外之事不再过问。

周曰庠非常孝顺。父母生病,他侍奉汤药,一直在旁照料。父母去世后,周曰庠哀伤过度,身体消瘦。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他时常感叹自己未能光宗耀祖,每每读到《蓼莪》(《诗经》中感念父母之恩的诗篇)这首诗时,周曰庠总是难过地难以卒读。于是,他自号为“非蓼”,以表达内心的遗憾和自责。

“吴桥八景诗”

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北吴歌小引》中记载了吴桥的八处胜景,他写道:“我吴固有八胜,曰月潭、曰秋冢、曰照台、曰晨阁、曰黄河、曰烟柳、曰春城、曰甘泉,今已或湮或圯或剥落阑珊矣。”

敖文瑞,号柏村,城东柏树郭村人,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举人。他应该是明朝吴桥较早的一批乡科举人。敖文瑞曾任山东兖州府同知,著作颇多,可惜多数失传。其中,流传下来的“吴桥八景诗”最为著名,他以七律形式描绘了吴桥的八处名胜。

周曰庠也写有吴桥八景诗,与敖文瑞诗作风格不同。从总体上看,因两人时代、阅历与身份不同,写诗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敖文瑞诗更注重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充分表现了一代官吏的政治理想。周诗可以看作是对敖诗的隔朝唱和,但更侧重文人雅韵。他的诗写景别致、抒情闲雅、主旨鲜明。

从古迹角度讲,敖文瑞与周曰庠的创作时代分处明清两朝,由周诗得知,起码至清康熙年间,吴桥八景还是存在的,尽管可能已经比不上明代的气势恢宏,但还是有可观之处的。如孙膑祠清代一度如闹市般繁华,且松林广阔茂密,还是有值得可观之处的。

教书育人

周曰庠生性慷慨,正气凛然。后来,创立私塾,传道授业。晚年时,他更加勤勉,跟随他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上课时就取出自己刊印的先儒著作,为学生们讲授,风雨无阻。遇到家境贫困的学生,周曰庠会免费为他们供应饮食,保证他们完成学业。

周曰庠的讲学以六经为主,他对学生的教诲深邃而广博,常常能发人深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致力于培养子孙后代,他自己也发奋著书,著有《经史辨异》《诸儒论衡》等。

2024-09-12 ■纪玉民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0402.html 1 传道讲学周曰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