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毕业季,山东女子学院举办的一场就业双选会上,35家养老机构及企业为该校64名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养老管家、社工专员等400余个工作岗位。像这样岗位数量远多于毕业生数量的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
(据9月10日《沧州晚报》12版)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79万人,就业市场岗位竞争空前激烈。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暂缓就业,一边是特定领域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这其中的反差,或许能给社会带来新的认识。
以养老产业为例,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规模在600万人以上,但目前从业人员只有5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让一些无法吸引优质生源的地方高校看到了求新求变的契机。
2020年,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敏锐的嗅觉和果断的行动,让先行试水的高校尝到了“甜头”。
除了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育人方案、为社会输送对口的紧缺型人才外,社会上一些片面的择业观念也该改一改了。
比如,总有一些声音认为,与养老相关的岗位就是照顾老年人起居之类的“脏活”“粗活”,技术含量不高。这种职业滤镜给年轻人求职时制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以至于高学历的人不愿意入行、待遇优渥的岗位没人来。
事实上,养老服务管理涉及的领域众多,并且急需有经验、会管理、懂技术、高素养的高级人才来推动潜在市场规范化、产业化。在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中,除了护理学之外,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都被纳入了教学培养方案。
这些年,志愿填报和择业的焦虑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长期弥散,往往听从别人的判断跟风追求眼下的热门专业,这也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毕业时依然扎堆在同一条赛道上“内卷”,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
其实,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多向未来看一看,像养老这样契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朝阳产业,或许能提供更开阔的、施展人生抱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