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走进商场还是逛逛街面,市民们发现实行扫码点餐的餐饮店铺越来越多。点餐二维码张贴在多家店面的明显位置,伴有“扫码免排队”“扫码点餐更快捷”等宣传标语。服务员引导顾客落座后,也总是跟上一句,“扫桌上的二维码点餐”。
扫码点餐耗时间
老人觉得不习惯
9月8日上午,年过七旬的何女士带着外孙到位于市区海河路的吾悦广场玩儿。中午时间,祖孙俩来到广场四楼吃饭。走进一家火锅店后,店员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并提醒何女士扫桌角的二维码点餐。“我能直接到前台点吗,手机快没电了!”见何女士这样说,店员表示他们店都是扫码点餐,可以提供充电宝。何女士只好扫码后按照提示操作。由于对点餐的小程序不熟悉,她几次退出后又重新选择,用了20多分钟才点好餐。
即使是对手机操作熟练的年轻人,“纯线上”有时也会带来不便。前一段时间,市民刘先生到市区曙光路的一家快餐店吃饭。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前台并没有顾客,但店员依然要求他扫码点餐,且需要下载App。刘先生觉得太麻烦,想直接点餐。店员委婉地表示,他们有推销App的任务,希望能配合一下。刘先生没再多说,下载App并购买了两款小吃。10多分钟后,小吃做好了,店员打包时又称“这个有点辣”。“App上没有注明小吃是辣的,我平时很少吃辣,但也不能退了。”陈先生无奈地说。
“前台不给顾客点餐,问就是扫码线上点。”记者走访发现,一些餐饮店铺已经取消了专门负责点餐的员工,用形形色色的二维码将顾客“赶到”了线上。
扫码点餐能优惠
输入信息才有券
前几天,李女士来到市区一家商场的奶茶店内,一名顾客正在使用手机点餐。“您点了吗?”店员问到。李女士称要一个冰淇淋,对方仍推荐扫码点餐。李女士称手机没电了,需要人工下单,店员这才走到收银台边,操作屏幕帮忙点餐。
“如果排队的顾客多,扫码点餐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经常看到只有一两个人,也要求线上点。”市民马女士告诉记者,能领券,有优惠,这是店员向顾客推荐扫码点餐时常用的理由,但有时也需要消费者提供姓名、手机号码等超出点餐范围的需求。在颐和文园小区附近的一家甜品店,店员称如果扫码点餐,购买招牌蛋糕可以减10元,人工点餐是没有这项优惠的。记者扫码发现,领取优惠券需要输入姓名、性别、生日、手机号等信息。
9月7日,市民吴先生带着孩子路过市区泰和商业广场的一家冷饮店时,看到海报宣传冰淇淋“买一送一”,原以为直接买了就送,进门询问才知需要到系统中领取优惠券。见吴先生操作不熟,店员热情地表示“我帮您吧”,接过手机点了一通。“过了两天我才发现,除了帮忙领券,店员还把我加到了微信会员群。”吴先生说。
扫码点餐应自愿
“两手准备”受好评
虽然不少店铺都在推行扫码点餐,但也有一些店铺做了“两手准备”。在华北商厦新华路店7楼的一家快餐店外,一名店员向来往的顾客发着纸质菜单。两位老人边看菜单边询问,店员在旁边耐心介绍着。“您跟我来,我帮您点吧。”店员引导老人进店并对着屏幕为老人下单,没有要求他们去桌边“扫二维码”。这名店员表示,一般老年人来店里消费,他们都会帮助对方点餐,因为有时候手机扫码点餐会更麻烦。
美团外卖平台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扫码最主要是可以“省人工”。当下单越来越多成为顾客自助行为,以往店员的介绍、沟通、等候等环节可以一并省去。在不少规模相对较小的店铺,设置几个流水线般的出餐窗口即可,人工成本压缩到最低。与此同时,一次次的扫码行为,也让商家直接获得了消费者信息,以及未来的潜在流量。
“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小程序,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应当以弹窗或其他显著方式向消费者提示隐私政策;不得默认勾选同意或仅提供同意选项。”我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店铺不应强制消费者扫码消费,而消费者在进行扫码消费时,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