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9日
第05版:05

搜集流河火锅鸡传说、寻找马厂炮台相关资料……他们四处奔走,没有任何报酬——

青县有群“打捞历史”的人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本报通讯员 孟庆磊

志愿者在青县盘古镇李家营村考察戴氏家族文化

韩雪(左一)到安徽走访周盛传故里

在青县,有一群志愿者奔走在各地,“打捞”青县当地的各类文史资料。

去年,青县政协招募当地文化专家学者和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文化爱好者,组成“打捞”当地各类文史资料的志愿者小分队。尽管没有报酬,“打捞”小分队的志愿者却饱含热情奔走在各地,并将“打捞”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完成与流河火锅鸡、马厂炮台等有关的文章400多篇。

“捞”起一只火锅鸡

提到火锅鸡,就不得不提到青县流河火锅鸡。正宗的流河火锅鸡来源于青县流河镇的人和镇村。人和镇的火锅鸡又是在哪个年代出现的,为什么口味偏辣,那时候做火锅鸡的香料又来自哪里?

青县文联原主席韩雪是“打捞”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长期“驻扎”在人和镇村,一点点“打捞”当地的流河火锅鸡传说。

在老人的讲述中,流河火锅鸡的起源竟与马厂兵营有关。1871年,李鸿章调集淮军周盛传部到南运河边马厂村北驻扎,统领高文贵负责督造营房。高文贵携家人住在马厂兵营西北角处的公馆里,还从北京带来一位擅长炖鸡、名叫李祥发的厨师。

为满足兵营驻军及其家属需要,马厂兵营门口外出现了军市。军市又慢慢变成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大市场,人们称其为买卖街。运河边有3个大码头,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做生意。来自天南海北的生意人越来越多。大家公平交易,和气生财,买卖街愈发繁华,享誉四方。

后来,李祥发把儿子李云贤叫回家中,传给他炖鸡手艺并开了一家炖鸡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李云贤的侄子李瑞海从宫中出来投奔他。李瑞海从宫中带出来一名叫满玉珍的宫女,并与其结婚。满玉珍用从宫里带出来的爨子做起了涮锅生意。李云贤随后将炖鸡手艺及炖鸡店传给李瑞海夫妻。李瑞海夫妻又将炖鸡和涮锅合二为一形成火锅。

马厂兵营的士兵大多来自南方,爱吃辣食。李瑞海夫妻便根据他们的口味,买来南方运来的辣椒、麻椒、花椒等调料放入火锅中,做成麻辣鲜香的火锅鸡。经过不断改良的火锅鸡也因此声名鹊起。李瑞海夫妻没有子女,便将火锅鸡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人和镇村及周边陆陆续续出现数十家火锅鸡店,火锅鸡也由此走向四方。

韩雪和退休教师肖寿庆根据人和镇村老人刘子江、孙德明、李志德等的讲述,一点点核实,整理出有关流河火锅鸡传说的文章100多篇。然而,仅仅整理传说,并不是“打捞历史”小分队的最终目的。他们要用“打捞”成果助力人和镇村持续发展。

“人和镇村有140多户村民,有火锅鸡店46家,再加上各个城市的连锁店、加盟店,流河火锅鸡店至少已有上千家。”韩雪说,如今,流河火锅鸡正在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过一段时间,青县流河镇会举办第三届火锅鸡美食节。到时候,各个火锅鸡店的大厨同台竞技,弘扬大运河美食文化。人和镇村壮大集体产业,全力打造火锅鸡名片。

“曾经的单打独斗变成村集体精心打造的产业,流河火锅鸡的名片必定越擦越亮。”韩雪说,这也是志愿者“打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探寻马厂炮台“宝藏”

位于运河青县段最北端的马厂炮台,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看上去古朴斑驳,一身沧桑。它是青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大运河畔重要的军事设施遗址。对于马厂炮台的数量、位置、样式等介绍,青县文史界一直沿用的是光绪元年(1875年)编纂的《青县志》。

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孔繁廷,经常随外地来的考察团到马厂炮台参观,对马厂兵营、炮台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成为“打捞”小分队的一员后,孔繁廷和潘洪斌等人为一组,打捞“马厂炮台”及与之有关的资料。

据光绪版《青县志》记载,马厂共有14座炮台,运河东岸9座,运河西岸5座,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是中央炮台。

孔繁廷发现,人和镇村81岁老人刘子江绘制的《马厂炮台平面图》上,明确标注了16座炮台的位置及式样,多出来两座炮台。

这是怎么回事?

孔繁廷和青县的文史学者多次到马厂兵营实地考察,并数次拜访刘子江老人,到天津、保定等地咨询专家,又多方查阅资料,根据炮台的样式、功能、制作工艺以及各任统带在马厂兵营和天津小站驻扎的时间等大胆推测,中央炮台和已经消失的月牙炮台的修建时间,晚于其余14座炮台。

“我们根据资料和走访发现,当时驻扎马厂炮台的官兵应为1.2万人,而非记载中的2.1万人。”孔繁廷说,马厂炮台就像一座珍藏着无数“文物”的宝藏,在等待更多文史爱好者参与进来,一起挖掘与之有关的人物、事件等。

根据“打捞”的资料,孔繁廷、潘洪斌、韩雪、杨植正等人先后整理出《盛字军屯扎马厂拾零》《马厂兵营主官——曹锳》《周盛波修筑南运河》《小议马厂炮台》等有关马厂兵营的文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录了马厂军营各历史事件的《马厂风云》一书即将出版。

寻找神秘的“小王庄”

在津门商界,有一位传奇人物,那就是巨贾宁世福。宁世福为清末民国初期青县大兴口村人,5岁丧父,15岁到天津,中年时期发迹成为巨商。如今,大兴口村还有“宁家大坟”。志愿者陈松林在搜集宁世福资料的时候,在近年才完善的大兴口宁氏族谱上得知,宁世福的原配夫人孙氏的娘家在小王庄,但到底是哪个小王庄,谁也说不清。

仅凭族谱上的寥寥数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陈松林一次次找到宁氏家族后人询问。有人告诉他,多年前,一位20多岁时从大兴口村迁到沧县自来屯村居住的曹姓村民,在青县西北的小王庄村干建筑时听说,那个小王庄村就是宁世福原配夫人孙氏的娘家。陈松林一打听才知道,那位曹姓村民已于去年5月份去世,线索也到此中断了。

“在青县西北方向,那是不是现在的流河镇?”陈松林想到这里,立刻找到当地派出所民警询问。民警表示,流河和王镇店合乡并镇后,有两个小王庄村。不过,原王镇店的小王庄已经改名。陈松林又辗转找到这两个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再三核实,确认孙氏的娘家与这两个小王庄无关。

在沧县兴济镇,也有一个小王庄村,距离大兴口村约5公里远。陈松林又多次与宁氏族人研究推断,认为孙氏娘家应该是这个小王庄村。

有一次,陈松林跟韩雪提起孙氏娘家这个神秘的“小王庄”时,得知他恰好认识一名老家在兴济镇小王庄村的熟人。巧的是,这位熟人的父亲曾是村里的村干部,知道村里不少事情。据这位熟人的父亲介绍,本村有户姓孙的人家,与大兴口姓宁的是亲家。

与此同时,陈松林又数次联系宁氏家族后人和兴济小王庄村的老人核实,得出孙氏的娘家应该是沧县兴济镇小王庄村的结论。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

“问清有关线索之后,我就赶紧回家整理下来,可写着写着发现有些事逻辑上顺不下来,或是时间不符。第二天,我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再去找人家核实。”提起“打捞”过程中的繁琐,陈松林这样表示。

寻访,永远在路上

“‘打捞历史’,不是说谁听到一个故事或线索后写下来就没事了,需要志愿者不断走访、查阅资料,一一核实涉及的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各个细节,理清整个事件的脉络。这是‘打捞历史’最重要、也最繁琐的工作所在。”青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李敏说,“目前,志愿者已‘打捞’并梳理了马厂军营及军事文化、盘古文化、运河文化、生产队系列文化等100多条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线索,整理出400多篇文章。”

1年多来,“打捞历史”的志愿者从当初的30多人增加到60多人。80岁的志愿者杨植正用过的草稿摞起来有40厘米高;72岁的杨秀贵不擅长用电脑,在手机上整理了19万字的文章;81岁的刘子江和其他志愿者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去寻访小王庄惨案遗址,还将“打捞”成果用口述的方式拍成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表……33岁的董帅是青县二中的历史老师,也是“打捞”小分队中比较年轻的志愿者。在“打捞”过程中,他看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对家乡历史文化传承的执着。

在追寻记忆、留住乡愁的路上,“打捞”小分队志愿者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的寻访,永远在路上……

2024-09-09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本报通讯员 孟庆磊 搜集流河火锅鸡传说、寻找马厂炮台相关资料……他们四处奔走,没有任何报酬——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9934.html 1 青县有群“打捞历史”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