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1日
第02版:02

沧州幼专毕业生段钰莹与王可意:

到新疆支教,奉献自己的青春

本报记者 崔儒靖 本报通讯员 王润东

段钰莹辅导当地学生。

王可意(右)参加志愿活动。 本报通讯员 摄

7月下旬,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2024届毕业生段钰莹与王可意,满怀梦想与激情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抵达新疆后,段钰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9团幼儿园,王可意则来到了阿勒泰市哈巴河县童桦幼儿园。

1个月来,她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环境,更收获了友谊与成长……

两人同赴

援疆之路

今年一个普通的春日午后,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的班级群里,一条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的通知,如同春风拂过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段钰莹和王可意,同时被这条信息所吸引,她们决定报名援疆。

据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初,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通过精心组织和细致工作,激发了毕业生们报名援疆的热情。

经过笔试与面试环节,段钰莹与王可意在近百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援疆志愿服务的机会。时隔两个月,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大地,两名青春洋溢的女孩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前往新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实施的人才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吸引了全国50余万名青年学子投身基层,支援西部建设。

感受到了

家的温暖

7月21日,段钰莹从老家邯郸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抵达服务地后,一场温馨的欢迎仪式和为期5天的岗前培训,让她对即将展开的工作有了了解,也让她了解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厚重的历史。“我在沧州幼专读了3年书,沧州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当我知道新疆军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张仲瀚是沧州人时,我倍感自豪。”段钰莹说。

来到69团幼儿园,幼儿园负责人和同事们对段钰莹非常关心,让她倍感温暖。当地人的热情与淳朴,也让段钰莹感动不已。从超市老板驱车送货上门,到驿站老板主动帮忙搬运快递,再到民警上门办理居住证并添加微信以便提供服务,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尽管饮食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段钰莹很快适应了。她笑着说:“当地人爱吃辣,每个菜里几乎都放辣椒。不过,我在沧州也经常吃火锅鸡,所以适应得很快。”

在幼儿园尚未开园的日子里,段钰莹并没有闲着。她主动协助同事们整理账本,并报名参加了“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活动中,她辅导小学生们完成作业,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教会了孩子们折纸。

段钰莹说:“这里教育资源相对欠缺。我要在工作中勤劳苦干,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要在工作之余了解新疆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景。”她希望自己能够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扎根。

迅速融入

当地生活

“‘阿达西’是好朋友的意思,‘包尔萨克’是一种哈萨克族特色美食……”王可意迅速融入了当地生活。

7月22日从老家保定出发的王可意,来到了阿勒泰市哈巴河县童桦幼儿园,成为一名教师。初到新疆,她先是在阿勒泰市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这段时间里,她不仅了解了新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跟同为志愿者的新疆同事阿米娜学了几句维吾尔语。

“当时是同事王尖尖开车接我们到宿舍的,她还请我们吃了顿饭,感觉特别亲切。”王可意说。

由于童桦幼儿园是一所新建幼儿园,9月份王可意才会正式上班。这段时间,她除了复习在沧州幼专里学到的“弹唱舞美讲”知识,为开园做好准备,还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哈巴河县志愿者工作例会,参观了周边的一些景点。

“新疆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还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王可意兴奋地说。她表示,开学后将全力以赴做好教师工作。

每当夜深人静时,王可意总会想起在沧州度过的3年时光。那些关于园博园、南川楼文化街区以及沧州美食火锅鸡的记忆,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她表示,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对沧州的眷恋和热爱永远不会改变。

2024-08-31 本报记者 崔儒靖 本报通讯员 王润东 沧州幼专毕业生段钰莹与王可意: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9122.html 1 到新疆支教,奉献自己的青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