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我愿意尝试商家推出的奇奇怪怪的口味,感觉很有趣。”23岁的赵倩一边逛超市一边把货架上的一桶香菜方便面放进购物推车。
现在,像赵倩这样愿意尝试“奇葩口味”食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而“奇葩口味”也成了不少企业尝试的新方向。
那么,“奇葩口味”都有哪些创新?消费者又是怎样的态度?“奇葩口味”营销靠谱吗?近日,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调查。
1
食品行业热衷“奇葩口味”
如今,“奇葩口味”在食品行业已成为一股潮流。各商家纷纷下场角逐,关于“奇葩口味”的研发从未停止过。
乐事在推陈出新上是出了名的会整活儿。除了原味、黄瓜味、意大利香浓红烩味等经典系列口味,乐事还推出了城市限定口味和国家限定口味。其中,驴肉火烧味、淄博烧烤味、单县羊汤味等“奇葩口味”,引来不少美食博主测评。
今年6月,肯德基为庆祝蛋挞上市20周年特意推出了香葱皮蛋蛋挞。香葱、皮蛋和蛋挞,这一出人意料的搭配,在上线之前就已获得关注。对此,有网友表示太猎奇了,觉得融合口味的销量未必乐观。也有网友表示,这成功激起了自己的好奇心,肯定会去尝尝。
除了零食,饮料行业也推出了众多“奇葩口味”饮品。
太极集团与天府可乐联名推出的藿香小可乐,不仅含有中药成分藿香,还融合了气泡水的口感,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魔水师品牌推出的二锅头汽水、老陈醋可乐、葡萄城堡汽水则凭借其独特的口感给了消费者不小的震撼;豫颜推出的道口烧鸡味汽水,更是刷新了网友的认知。
2
香菜、折耳根等小众口味食材出圈
记者了解到,像香菜、折耳根等这种小众口味食材,也跟着一些企业的猎奇营销而迅速出圈。特别是香菜,已然成为食品混搭界的“超级顶流”。
市场上以香菜为主打的产品可谓是层出不穷。
安慕希香菜口味酸奶、海河香菜牛油果牛奶、汇源“100%香菜汁”、上好佳酷爽香菜口味薯片、来伊份香菜棒棒糖、阿尔卑斯香菜柠檬味硬糖、白象香菜方便面等产品,一经推出就收获了众多的流量,甚至进一步引流到了品牌本身乃至其他产品。
继香菜出圈之后,商家们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个受争议的蔬菜——折耳根。盛行于西南地区的折耳根,口味奇特,“爱的爱死”“恨的恨死”是网友们对它的两极评价。
尽管折耳根很难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但丝毫不影响商家拿它下手。
饮料企业王老吉就曾推出过折耳根风味凉茶,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和吐槽。而今年白象也推出了新品——折耳根拌面。除此之外,有些地方的奶茶店甚至推出了折耳根奶茶,颠覆了消费者的认知。
3
部分“奇葩口味”不尽如人意
“商家研发新口味的创新精神值得肯定,我也愿意为此买单,但有些新品太敷衍了。”赵倩说,她买过一款名为“大蒜加咖啡”的饮品,当时感觉挺特别就下单了。可在品尝之后,觉得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原本以为会有蒜味,结果就是普通的咖啡饮品,我肯定不会回购了。商家如果单纯为吸引眼球而忽略口味,那就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消费者对这些“奇葩口味”抱何种态度,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21岁的吴家硕告诉记者,以他的经验,这些“奇葩口味”不少都是商家为了营销、吸引流量而推出的,很难有好吃且惊艳的食品。
“有的口味简直就是黑暗料理,比如之前有商家官宣要推出茴香味、臭豆腐味、陈醋味等口味的酸奶,我想想就觉得不好喝,根本没法下口。”市民郑佳洁觉得,商家推出新口味还是不能太过离谱,否则很容易丢失消费者的信任感。
4
经得住时间考验,才是真的香
要说食品企业在口味营销上做得比较成功的,当数瑞幸与茅台联手推出的酱香拿铁。尽管品尝过这款饮品的消费者对其褒贬不一,但从首日销量来看,这一联名产品的市场效果堪称火爆。
瑞幸官方微博曾经披露的数据显示,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超过542万杯,销售额破1亿元。与此同时,这款联名产品还登上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由此可见,创新口味带来的全新味觉体验和话题讨论度,使得产品本身自带流量,确实很容易成为“出圈”爆款。
在市区经营一家小超市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并不是任何产品都能做成酱香拿铁,这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很难模仿。
在吴先生看来,不少“奇葩口味”的产品只是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大多停留在一次性消费阶段,难以俘获消费者的心。
业内人士表示,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奇葩口味”营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虽然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曝光与关注,但与最终销量不一定成正比。与此同时,如果商家在“奇葩”上没有把握好尺度,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造成客户群的流失,甚至还会被贴上炒作的标签。商家需要在猎奇与品牌调性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落入“流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