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9日
第15版:15

小流屯哈哈腔:

曲声未散 人间有戏

小流屯村民演唱哈哈腔

唱哈哈腔

周仲国

王万宁(右三)与乐队成员在排练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彭爱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小流屯哈哈腔

小流屯哈哈腔是献县小流屯村一带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弦乐融合演变而来的一个剧种。

2017年,献县小流屯哈哈腔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牡丹亭》中有这样一句唱词。开场人来,散场人去。锣鼓声渐起,彩衣登场。在一出欢喜、一出悲切的戏里,只有戏中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妙。

在献县陈庄镇小流屯村,宁静的村庄经常传出若有似无的唱腔。每当此时,村里的老人们会迈过门栏、绕过场院,循着声音找到小流屯哈哈腔演员们的排练场,合着那高亢悠扬的唱腔,双手轻轻敲击着节奏。

1

哈哈腔传入村庄

献县小流屯剧团的这群人,生活一如既往,却怀揣着最朴素的愿望,希望有更多人能记得小流屯哈哈腔。

“村里学唱哈哈腔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听听我们小流屯哈哈腔。”我市非物质遗产小流屯哈哈腔第五代传承人周仲国说。

哈哈腔不如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名声大。关于哈哈腔,大概不少人都只是耳闻,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感受到哈哈腔的魅力。

“据村里老人说,哈哈腔是在清朝末年传入我们村,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了。”周仲国介绍说。

“咱小流屯哈哈腔主要讲述的是老百姓在生活和劳动中经历的故事。100多年前,第一代传承人邢金凯老先生在泊头拜师学习哈哈腔。学成后,他回到小流屯村表演、传艺,之后哈哈腔在小流屯广泛传播,至今已传到了第五代。”周仲国说,根植于民间的哈哈腔,因浓郁的地方特色让群众喜闻乐见。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柳子腔”,演出的曲目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诙谐活泼。哈哈腔,曲如其名,整个剧种的表演以轻松、幽默见长。在演绎中,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

演出时,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因此,哈哈腔是一种极具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2

从小听的“村里戏”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流传过程中,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东、西、中等3路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哈哈腔。小流屯哈哈腔属于中路。

在小流屯村,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张口来上几句哈哈腔。在他们的记忆里,唱腔活泼诙谐的哈哈腔是年轻时村里人主要的娱乐项目,听的次数多了,唱词也都记个八九不离十。

那时候,无论是在干农活的路上、盛夏乘凉的树下,还是话家常的烟火间,时不时地唱上两嗓子,是当年小流屯村村民的“必备技能”。

曾任村干部的刘根旺和第四代传承人李顺喜、李娃娃都是自幼听着哈哈腔长大,并传承这一艺术的。

身材魁梧的周仲国从小便对哈哈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童年就是在小流屯度过的,每当村里的哈哈腔戏班子演出时,他总是挤在人群最前面,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台上的演员们。小孩子看戏,很多时候看不懂,但演员生动的表情、幽默的动作和悠扬的唱腔,都深深地吸引了周仲国。

周仲国的父亲周万桐是哈哈腔剧团的琴师,周仲国在父亲的琴声下长大。“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哼唱哈哈腔。每年春节的时候,村里的哈哈腔剧团就会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搭台唱戏,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十五,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来我们村听戏。”周仲国回忆说。

3

坚守与传承

排练的演员虽然都是村里的老百姓,但是扮上角色,唱起戏来有板有眼,功底深厚。

“丈夫息怒听我慢慢地道来呀,为妻我唉思绪烦乱好心焦……”锣鼓声相递而出,69岁的马秀彩声音悲切地唱道,一曲唱毕,引来阵阵掌声。

如今,小流屯还在坚持唱哈哈腔的村民只有十几位了,每一位和哈哈腔都有一段特殊的缘分。

古稀之年的王万宁是小流屯哈哈腔第三代传承人。现在剧团里的很多人都是跟着他学会的哈哈腔。年轻时的王万宁唱老生,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堪比专业院团的演员,成为出类拔萃的“台柱子”。

为了让更多人学好哈哈腔,王万宁就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戏的声音,学戏的村民就拿着录好的磁带回家反复听。

王万宁心想,多年以后,哪怕自己的嗓子再也唱不了了,也能让年轻人听着自己的唱腔,得到一二指点。可是,多年前由于耳背,他却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钟爱了大半辈子的哈哈腔。

现在,村里的哈哈腔迷们聚到一起唱戏时,王万宁还是会来指导大家的动作。虽然他已经听不到声音,但一尺水袖仍能翻出他的喜怒哀嗔。

王书贤和马秀彩这对夫妻就是王万宁的学生,俩人在20多年前一起学习哈哈腔。“那时候,我迷哈哈腔迷得不行,无论是在家里做家务,还是在地里干农活,都会时不时哼几句。”马秀彩说。

然而,哈哈腔的学习之路并不平坦。“我学唱戏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跟那些从小学戏的人相比,要困难很多。”马秀彩说,为了学好哈哈腔,一有时间她就向村里的老艺人请教,观看他们的表演,模仿他们的唱腔和动作。

相较于半路出家学戏曲的妻子来说,王书贤2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小流屯剧团里唱戏。“之前,我一直唱河北梆子,虽然两个剧种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因为有戏曲的基本功,我学起哈哈腔来要容易一些。”王书贤说。

“最红火的时候,村里的哈哈腔剧团有40多人。”谈到几十年前演出时的人声鼎沸,小流屯哈哈腔剧团上一任团长,80岁的郭敏杰骄傲地说。可是现如今,年轻一代对哈哈腔的日益疏离,让他很无奈。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和喜欢咱小流屯哈哈腔,并把小流屯哈哈腔传唱下去。我们不想让这流传了几代的戏曲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断掉。”郭敏杰说。

铿锵的锣鼓声中,演员们整理衣摆,昂首抬腿上台……

咿呀声传来,那曲调声高亢且朴实,细听之下,又满带着对未来的希冀……

2024-08-29 小流屯哈哈腔: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8914.html 1 曲声未散 人间有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