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丁零零……”
中午1点,睡梦中的小陈拿起手机,以为是闹钟响了,可看到的却是一通来电,号码显示“骚扰电话”。类似的电话,他最近已经数不清接到了多少通。
接起电话,对方的话语令他毫不意外:“我们是线下1对1工作室,请问您孩子有哪科成绩需要提高吗?”听到这里,小陈连一句“不需要”都懒得说,直接挂断了电话并拉黑。
“不请自来”的广告电话
从贷款、炒股到做代购、卖保险,各类骚扰电话让人苦不堪言。多的时候,小陈一天能接到七八通推销电话。推销的内容五花八门,来电的号码显示的地址也各不相同。
每次看见类似的号码,小陈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推销电话,但又担心万一是自己搞错,所以每次还是会接听。其中,似乎只有个别电话是快递小哥打来的,其他的电话几乎全都是骚扰电话,有的甚至不是真人拨打而是AI语音。
由于对方看不见摸不着,实在没辙的小陈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来一个拉黑一个,但又有新的号码打过来。
家住运河区团结小区的刘丽丽反映,从快要放暑假那段时间开始,她就频频接到教培机构的推广电话,自己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对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刘丽丽的孩子今年上初中,刘丽丽告诉记者,教培机构的电话从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开始打了,先是“去外地上学”的电话,接着就是预科班的电话,一个暑假她都“没有安生过”。“这些都是陌生电话,出于工作需要,陌生电话又不能不接。”刘丽丽说,有的甚至会直接发过来微信申请。每次都跟他们说别再打了,过一会儿还会打过来。
“上周有两个整容医院给我打电话,说我报名了机构的项目,但是我从来没报过名。”家住新华区的李勇在接到电话时觉得有些奇怪,自己一个大男人,从来没动过整容的念头,这报名又是从何说起?
刘慧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接到的推广是“双倍效力”的。“两个娃上不同的年级,推销的电话就没断过。现在正好是暑假的时间,一会儿补习班、一会儿兴趣班,变着法子来。”刘慧说。
说起这些“不请自来”的电话,刘慧有些无奈,又有些后怕。她告诉记者,之前接到一个陌生号码,问小孩的信息,她以为又是骚扰电话,脱口而出“不是”。后来经对方解释才知道,其实是学校招生的老师打来的电话,差点因此耽误了孩子上学的大事。
骚扰电话像“长了眼”
现如今,骚扰电话越来越智能,像“长了眼”一样,对你的需求“了如指掌”。
我们这里有精选的几只股票,推荐您了解下。”接到这通电话后,市民老杨很生气,直接挂断电话,把来电号码拉入“黑名单”。让老杨想不通的是,现在的骚扰电话都像“长了眼”一样,对自己的需求掌握得非常精准。不久前,老杨下载了一款炒股软件,刚开始使用,当天就接到了荐股电话。“对方是机器人,说是有几只股票经过人工智能分析未来会有‘行情’。”老杨说,此后类似骚扰电话层出不穷,一天至少四五通,多的时候十来通。
无独有偶。这类骚扰电话也让市民李先生不堪其扰。“不接,怕错过工作电话或快递电话,接了又是骚扰电话,严重干扰了自己的生活。”李先生说,这些由机器人拨打的骚扰电话会不停更换“马甲”来电,即使拉黑也没用。
家住运河区的吴女士说,她在网上给孩子买了一套学习书籍,书还没到,就开始接到各种推销学习班的电话,拉黑一个又换一个。
“您好,你是车牌号✕✕✕的车主孙先生吗?我是✕✕✕保险公司客服,系统显示您的车险即将到期,您是否考虑续保,我这边给您报个价格好吗?”近期,市民孙先生每天都要接到五六个推销车险的电话。而他的车辆保险11月才到期,可这样热情的“关心”电话却让他不胜其烦。
2011年,孙先生买了车,此后,他每年的车险都是在同一家保险公司办理的,车险的合同是每年11月才到期。可最近,他每天都会接到不同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而且都是以给车主提供最优惠的投保价格为前提,建议他到其所在的保险公司去办理车险业务。
保护好个人信息
令孙先生感到担忧的是:“为什么推销人员知道我的电话,他们不仅能报出我的姓名、车型、投保时间,甚至连一些具体信息都知道。”对此,孙先生很是疑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怀疑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不止孙先生一人。不少有车一族都遭遇过保险公司电话的轮番“轰炸”,其中以新车主接到的投保咨询电话最多。买房子的房子还没收到钥匙,推销装修的电话就接连不断。
记者从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垃圾信息投诉情况盘点》看到,在2023年三季度骚扰电话投诉中,94.5%与商业营销相关,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贷款理财、欠款催收与房产中介。
“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怎么杜绝骚扰电话”……根据读者遇到的这些情况,记者咨询了河北恭惠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志勇。张志勇说:“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当事人的资料是哪一方泄露的,所以对于当事人来说,要想证明个人信息被别人泄露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最好自己做一些预防,如不轻易填写问卷,不随便把个人电话告诉不熟悉的人等。”张志勇建议,个人应尽量避免在网上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特别是在一些不明来历的网站。此外,在网站或者软件注册时,也要尽量设置不同的密码,避免被不法分子收集个人信息。
相关专家提示,就普通用户而言,防范骚扰电话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启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或使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骚扰电话拒接”服务;二是关注微信公众号“12321受理中心”,点击“我要投诉”填写相关信息;三是遭遇骚扰电话“轰炸”时,保留相关证据,拨打110向警方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