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婉秋
几天前,市民小李在运河区新华路一家商场附近遇到一名推销护肤品的男子。小李购买后追悔莫及。
当天下午,小李在一家商场附近停放电动自行车。“美女,我这有高档护肤品你要不要……”小李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她转身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提着一个纸袋子说着。
“这个精华液300元、眼霜200多元……”这名男子边说,边打开手中的袋子展示给小李看。小李看到袋子里有不少高档化妆品,却比专柜同品牌的护肤品价格低了好几倍。就在小李怀疑商品是否为真货时,这名男子紧接着说,这些是被海关扣押的化妆品,他拿来便宜出售。
之后,男子用手机扫了商品上的二维码,小李看到结果显示商品为正品,她最终花了300元买了一瓶精华液。
当回到家的小李打开精华液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与她正在使用的同款精华液气味完全不同,液体质地也相差甚远。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真是花钱买教训了。”小李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