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间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河间法院)法官的主持下,河间七旬老人张某与他的亲戚张某某签订了调解协议。
随后,张某随法官来到附近的一家粮油店中,挑选了5袋面粉。法官当场自掏腰包向店主支付了460元面粉钱。
互欠账生纠纷
矛盾激化闹上法庭
事情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
张某与张某某是族亲。20多年前,张某某家经营着一家面粉加工厂。附近的很多村民都把家中小麦存入张某某家的面粉厂,待需要面粉时,再从面粉厂取出。
2002年至2003年间,张某在张某某家的面粉厂里存了一些小麦和麦麸。当时,张某某给他写了一张存面凭证。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面粉厂倒闭,张某某对拖欠村民的面粉进行了清算。在清算张某存入的小麦和麦麸时,双方没能谈妥价格,导致这笔账没能及时清算。
面粉厂倒闭后,张某某转行,以帮村民搭建彩钢房挣取人工费为生。
后来,张某家搭建彩钢房,雇佣张某某干活。房屋搭建完工后,为面粉未清算一事,张某没有支付张某某人工费。
张某某多次向张某催要未果,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多年来,村里人先后多次帮两人调解,一直没有效果。
今年7月,张某手持张某某书写的存面凭证,将张某某起诉到河间法院,要求张某某返还1349.7斤面粉和524.8斤麦麸或是折款2800元。
法官反复调解
双方互不相让
河间法院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为双方进行调解,始终没能成功。据此,法官依法开庭对此案进行审理。
庭上,对于张某的诉求,张某某表示,当初经营面粉厂的人是他的父亲,他也是在厂里打工,不该被起诉。另外,张某出示的取面凭证是20多年前写的,早已超过了诉讼时效。此时,张某还拖欠着他人工费,应该尽快给付。
在审理期间,法官没有放弃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官单独与张某沟通,委婉地告诉张某,他的诉求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20年诉讼时效,如果法院依法审判,他很可能会无功而返。此时的张某仍固执地认为欠面还面天经地义,一定要法院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法官再三劝说无果,考虑到如果依法审判,驳回张某的诉求,可能会引发过激行为,遂决定继续给张某做工作。
法官多次调解,双方始终没能对拖欠面粉的赔偿金额达成一致。
法官自掏腰包
买5袋面粉化解纠纷
经过多方考量,法官找准双方矛盾点,制订了一个调解方案:双方多年的陈年旧账一笔勾销,法官自掏腰包,补偿张某5袋面粉。
对于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张某和张某某均无异议,当场达成调解协调,张某当庭撤诉。
随后,法官带着张某来到附近一家粮油店,让张某自己选好5袋面粉,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法官返回法院时,张某某仍等在法院门口。张某某说,他爱面子,虽然在法庭上一直不肯让步,但是他明白买面粉的钱不能让法官出。一边说着,张某某一边将460元面粉钱还给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