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第12版:12

本想“为美买单” 却落入“变美陷阱”

一些美容机构谎称低息甚至无息,诱骗消费者“美容贷”

“美容院骗他说隆胸后可以开直播赚钱,他被忽悠后真的去隆胸了。”近日,湖北武汉的卢女士反映称,她19岁的儿子(智力相当于5岁幼儿)在找工作过程中,被美容院“忽悠”贷款3万元隆胸。

卢女士介绍,孩子说自己没钱后,美容院推荐他向不正规平台贷了3万元,两年利息就要7000多元。在美容院的“诱惑”下,她儿子贷款做了手术。“得知这件事后,全家人都感觉天塌了。”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贷款形式陆续出现,“美容贷”就是其中之一。

听信宣传想要变美

竟然背上“美容贷”

来自四川射洪的申女士就被“美容贷”坑惨了。

一天,她在当地一家美容院看到“半年内有明显效果”的宣传后,想在该店购买一套祛斑美容护肤服务。美容院遂向其推荐了祛斑套餐年卡,“虽然总价略高,但可以选择分期付款,每月只需支付1200元”。

见申女士心动了,美容院工作人员又介绍称,“程序略微复杂,我帮你操作”。紧接着,对方将其手机拿过去一通操作,很快就搞定了。申女士一追问才知道,原来是对方为其办理了12期分期支付的“美容贷”。

她当即提出异议,称“自己可按月向美容院付款,但拒绝贷款”。随后,美容院工作人员现场告知已取消贷款。

过了不到一个月,这家美容院就倒闭了,申女士的服务被转至该美容院其他连锁店。到新店后,她被告知需要新增部分服务项目才能继续使用,原贷款额度需调整为每月约1676元。申女士这才发现,此前的“美容贷”还在继续,并未取消。

申女士再次要求取消套餐及贷款业务。这一次,工作人员称12个月后可取消后续套餐。其后,申女士再次到该美容院要求取消后续套餐及“美容贷”。这时,美容院的回复却是:与第三方平台签订的贷款协议不能取消。

以低息吸引消费者

诱导办理高息贷款

刚上大学的小李在视频网站刷到一家专业美容店18.8元的优惠体验活动,于是预约了到店体验。到店后,销售人员开始推荐各种套餐,声称可以贷款且不影响征信。在销售人员的极力推销下,小李选择了5800元的年卡,贷款5300元,两年期共需还款7200元。

回到学校后,小李后悔买卡,想把年卡转让,但没有成功,只得向消协举报。消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美容店存在诱导在校学生办理贷款的行为,遂联系贷款办理公司和美容店负责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取消该分期消费贷,退还小李已还一年的分期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

长期关注医美领域案件的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梦凯告诉记者,一些平台很乐意借钱给学生做医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金融知识不足,很容易被低息、零息的宣传诱惑。甚至有美容机构宣称可通过“借他人身份证”的方式给学生贷款。

“有的平台向消费者宣传利率3%,但实际上说的是月利率,年化利率已达36%。”吴梦凯说,“美容贷”的服务息费往往不透明,定价过高,消费者难以了解真实情况。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分期付款时,往往以低息吸引消费者,实际上利息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贷款利率。有的平台宣称无利息,实际上会收取各种手续费。

有前医美机构员工透露,医美机构“引诱”客户签贷款单的步骤大致是:面诊后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客户制造紧张和焦虑,然后开始推荐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方案;让多名经理一拥而上,先算产品和服务的原价,然后再辅以眼花缭乱的打折;最后,趁着消费者还在“蒙圈”的时候,引诱签下贷款单。

规范医疗美容服务

强化消费维权意识

多重禁令之下,“美容贷”乱象缘何依然存在?受访专家认为,根源在于高利率背后的高收益。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说,要治理此类乱象,健全医美相关法律体系、规范医疗美容服务刻不容缓。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联动监管机制;还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医美方面的知识,提升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强化消费维权意识。

“消费者应增强医美风险意识,在选择‘美容贷’或者其他消费贷的时候,应充分了解贷款的风险和后果。”吴梦凯提醒,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作出决策,还要在贷款时确认贷款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以及贷款利率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标准。

据《法治日报》

2024-08-20 一些美容机构谎称低息甚至无息,诱骗消费者“美容贷”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8022.html 1 本想“为美买单” 却落入“变美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