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第05版:05

肃宁鸟类摄影师袁秋良18年前开启“拍鸟”之路。18年来,他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0多种——

追着鸟,全国跑……

本报记者 张 丹 本报通讯员 杨进涛

袁秋良在拍摄中

《寿带育雏》 袁秋良 摄

8月14日早上5点多,62岁的袁秋良背着一个大包就出门了。

包里装着他的“长枪短炮”。

这一天,他开车到了肃宁县万里镇吕庄村附近的一个荷塘边。

这里是他的一个拍鸟点。这些年,在他的镜头下鸟的种类由当初的一种增加到七八种,鸟的数量也从当初的几只变成了很多只。

走上“拍鸟”之路

袁秋良拍鸟,在肃宁县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袁秋良是肃宁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摄影。

40年前,年仅22岁的袁秋良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那是个拍照还需要胶卷的年代。”袁秋良说,虽然有了相机,但那会儿舍不得一直拍。

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忙于工作,他没怎么拍照。

袁秋良40多岁的时候,有时间就会带着相机出去拍拍照。

“那时候拍的内容也不确定,有时候拍拍景、有时候拍拍人。”袁秋良说,他有的时候也会琢磨,要不要定一下自己的拍摄主题和风格。

袁秋良44岁时,有一次周末,他和几个爱拍照的朋友去了衡水湖边,准备拍点儿衡水湖的美景。

在拍摄的过程中,袁秋良发现有几只小鸟很漂亮。

“恰巧那次我带了长焦镜头。”袁秋良说,他随即用长焦镜头把那几只小鸟拍了下来。

袁秋良把照片不断放大,发现拍下来的小鸟长着长长的嘴巴,黑白相间的羽毛,特别招人喜欢。

袁秋良说,那是他第一次见这种小鸟,不知道这种小鸟叫什么名字。

“还是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种鸟叫反嘴鹬,每年8月到10月会向南迁徙,并在每年3月到5月返回繁殖地。”袁秋良说,朋友还告诉他,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主角之一就是反嘴鹬。

那次拍摄让袁秋良对拍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他便有意无意地拍摄一些鸟类照片。

在袁秋良心里,拍鸟比拍人、拍景更有意思,充满了未知和新鲜感。尤其是在拍到某种鸟类的独特姿态和行为时,他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心中升起无尽的喜悦和感动。

也就是从那次开始,袁秋良开启了他的“拍鸟”之路。

追着鸟跑到全国各地

起初,袁秋良拍鸟都在肃宁或者离肃宁比较近的地方。

“那会因为有工作在身,只能在周末或者休息的时候拍,很少能出远门。”袁秋良说。

“当时对鸟的知识了解不多,只能边拍边学习。”袁秋良说,因为怕在拍摄过程中影响到鸟,他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

“小鸟们的作息时间不一样,生活习性也不一样。”袁秋良说,有的小鸟胆子特别小,有的小鸟胆子相对大一些。

那段时间,他还专门买了一些鸟类书籍进行学习。“有的时候看着看着就入了迷,一抬头发现已经到半夜了。”袁秋良说,随着对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他拍摄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慢慢地,袁秋良成了半个鸟类专家。

9年前,袁秋良退休了,拍鸟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次,袁秋良带着老伴去拍飞鸟。两个人等了半天也没见到飞鸟。老伴正无聊时,袁秋良突然招呼老伴做好准备。

紧接着,几只鸟就飞了起来。老伴问袁秋良,“你怎么知道它要飞?”袁秋良笑着回答:“拍多了,见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仅仅是拍鸟的时间多了,拍鸟的范围也更广了。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袁秋良也能到全国各地拍鸟了。

袁秋良说,这些年因为拍鸟,他去过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福建等多个地方。

每个地方都会拍到不同种类的鸟,每个地方也都留下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儿。

中暑和冻伤

“拍鸟是个苦中有乐的事儿。”袁秋良说,拍摄的过程再辛苦,等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就感觉一切辛苦都值了。

2018年的时候,袁秋良跑到北京沙河水库。当时正是三伏天,到了河边附近,袁秋良看到很多人已经趴在那里准备拍。因为天气太热,一些人用毛巾遮盖着相机,他身上的衬衣早已经湿透。

一位拍鸟的老人笑着说:“要不是拍鸟,一分钟给我200元钱我都不愿晒着,可为了拍鸟在这一趴就是几个小时。”

袁秋良说,那次拍鸟他因中暑中途退出。

热天拍,冷天也要拍。

有一年冬天,在石家庄市井陉的冶河,袁秋良拍了一组黑鹤的照片。袁秋良说,拍完那组照片后,他的手被冻伤了。

那天的气温是零下17摄氏度,为了保暖,袁秋良穿上了最厚的保暖服,坐在冰面的一块木板上等着黑鹤的出现。“等到黑鹤出现时,我第一时间按下快门键,却发现手已经被冻僵,活动了几下才按动了快门键。”袁秋良说。

2020年,袁秋良到河南省信阳市拍鸟时,听说附近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有他没拍到过的白腹隼雕。袁秋良一下来了精神。因为当时,白腹隼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他背着10多公斤重的设备和物资上山,在没有道路的乱石中穿行,最终选择了一块架在悬崖上的小木板作为拍摄点。

袁秋良在拍摄点一守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拍到满意的照片,才注意到脚下的小木板忽忽悠悠,顺着缝隙能看到三四十米深的山沟。“当时,冷汗‘唰’一下就出来了。”袁秋良说。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一次。

有一次,袁秋良去山东省临沂风景区的山里拍猫头鹰喂食幼鸟。

因为猫头鹰一般只在夜间觅食,夜越深,半山腰的气温就越低,袁秋良在树丛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远处不时传来不知是什么鸟的凄厉的叫声,在寂静的深夜里,那声音显得格外瘆人。

就在这时,袁秋良身后的树林里突然传来沙沙声。起初,他以为是风吹树叶的响动,可那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这个时候山上不会有人,莫非是野兽?”袁秋良顿感头皮发麻,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本能地回头,借助微弱的光亮,隐约看到一只像狼大小的白色动物朝他走过来。

袁秋良说,当时他浑身都是冷汗,定睛一看,幸好只是一只白狐。

这些年,袁秋良走过高山草甸,也蹚过急流险滩,疲惫、饥饿、炎热、寒冷,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每次看到拍好的照片后,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袁秋良说。

“警察来了”

袁秋良在拍鸟过程中,还发生过一次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5月份,是麦田里的野鸡登高打鸣的时候。今年5月份,袁秋良和一位朋友每天早上都要到肃宁一个粮库附近拍野鸡。

有一天,他们正躲在车后面拍的时候,一辆警车开来了。

警察下车后问他们在干什么?当他们说在拍野鸡时,警察看了一下,笑了。

原来是警察接到附近村民举报,说有人扛着东西捕杀野鸡。

“他们可能是把我们的‘长枪短炮’摄影装备当成射杀的武器了。”袁秋良笑着说,这也说明村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增强。

这些年,在拍鸟的过程中,袁秋良成了半个鸟类专家,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护鸟使者。

袁秋良说,他拍鸟一方面享受在大自然中记录鸟类灵动瞬间的感觉,一方面也是想把这些灵动的生命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人们爱护鸟类爱护生态环境。

袁秋良刚开始拍鸟时,发现过有人用网子捕鸟。他拨打了相关部门的举报电话。

在公园里拍鸟时,他也发现过有人用弹弓射鸟。他上前批评射鸟的人。

“管这些事我这些年没少得罪人。”袁秋良说,可喜的是,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了。

“有人在路边捡到一只被风雨从树上刮下来的小灰雀,带回家保护起来后,会给媒体打电话,媒体工作者再给我打电话,询问这样是否可行。”袁秋良说,当他说不要把灰雀带回家,要把它放回树下,灰雀妈妈会有办法时,当事人第一时间又把灰雀送了回去。

这些年,像这样的事袁秋良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

如今,袁秋良作为一名鸟类摄影师,不仅是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

在肃宁,受他影响已经有20多人加入到拍鸟的队伍中。他们不仅拍鸟,还爱鸟、护鸟。

18年来,袁秋良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0多种。

这些年,袁秋良拍摄的鸟的照片也得过不少奖。在去年举办的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上,他凭借作品《荷上翠鸟》斩获优秀奖。

“得奖当然让人高兴,可拍鸟的初衷不是为了得奖。”袁秋良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保护野生鸟类的“信使”,传递着自然美,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

2024-08-20 本报记者 张 丹 本报通讯员 杨进涛 肃宁鸟类摄影师袁秋良18年前开启“拍鸟”之路。18年来,他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0多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8006.html 1 追着鸟,全国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