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8000元不够,给我转1.5万元吧。”一位母亲正和女儿视频聊天。听着在外地上学的女儿在视频里撒娇抱怨“生活费不够用了”,她心疼不已打算立刻给孩子转账。就在这时,家门打开了,她的“真女儿”走了进来。而另一头,视频里的“假女儿”还在央求妈妈“给生活费”。
这是一则AI反诈视频。在这条反诈视频评论区中,不少网友反映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被骗经历,“骗子来电,声音容貌和我家人一模一样”。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AI换脸拟声技术已成为简单易操作的“低门槛”技术,只需拥有声音与照片等“素材”,借助软件即可瞬间实现“AI克隆”。实践中,一些不法分子试图利用AI换脸拟声技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几乎没有使用门槛
轻松实现换脸拟声
“只需要准备一段25秒的声音,构建声音进行训练,训练完毕后就可以输入想要的文本进行语音合成。”教学视频中,这名博主用时不到1分钟,就把AI拟声的原理讲解得清清楚楚。与此同时,一段“孙悟空”的拟声就这样诞生了。他输入了一段文本,AI便能用与“孙悟空”近乎一模一样的声音语气念出来。
记者按照视频中的指示打开链接发现,这个AI拟声工具无需下载,也不收费,是可以免费使用的网页。而如此制作出来的音频可以公开供他人使用,也可以导出使用。记者在网页中分别上传了5种不同声音,经过训练,这5种声音被几乎无差别地成功“克隆”,能够用来读出任意文案。除此之外,用户还能在输入文案时加入情绪的描述,使得AI拟声如同能够“谈笑风生”的真人。
除了AI拟声,AI换脸也成了“热门”技术。在一些图片处理软件中,“一键AI换脸”能瞬间将图片甚至视频中的脸毫无痕迹地置换成另一张脸。
“一天能做100个原创作品,这个工具太强了。”在社交平台某AI科技博主的短视频里,该博主向粉丝介绍一款视频换脸软件。屏幕中,博主所展示的两段视频中的女生除了五官不同,其余的外貌、穿着及动作完全一致。视频中,女孩不论如何转身或做出任何表情,面部都没有产生畸变。“一键就能高清换脸,让你们变成另外一个人。”
记者尝试了该博主所推荐的软件及操作方法,成功将一段视频中的人脸换成了另一张人脸。即使是“技术小白”,上手也几乎毫无门槛。记者浏览发现,这样类似的视频换脸软件还有许多,除了进行视频剪辑换脸之外,部分软件在技术操作之下还能实现实时换脸拟声。
换脸软件明码标价
鲜有卖家询问用途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检索“AI换脸”时,发现页面弹出了“无痕换脸,只需5元到20元”的广告。在评论区中,有不少买家询问能否提供视频换脸拟声服务,也有不少卖家混杂其中寻找“客户”。记者在评论区留言咨询后,很快便收到几名卖家的回复或私信。
“需要自定义AI换脸软件吗?”一名卖家通过私信联系记者,推销其软件。记者进一步询问卖家该软件是否能够实时视频换脸拟声,卖家称“任何社交平台都能够支持实时”。
随即,该卖家向记者展示了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换脸演示。在换脸演示中,一名男子以“英俊的脸庞”出现在视频页面中,而这张“英俊的脸”则是换脸后的“假面”。该卖家配以文字“网恋神器,直接变小哥哥,换个面貌可以去找小姐姐网恋了”。
为了让记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换脸技术的高超,该卖家提出可以“打个视频看效果”。记者打开某社交软件视频通话,只见视频画面里是与“换脸演示”中样貌不同的另一名男子。该卖家称,二者都是自己通过换脸软件制作的。在视频中,他展示了喝水、捂嘴、捏脸、捂脸等多个动作,“做动作是没问题的,只要打开视频前把这个软件打开就可以了”。
在交流时,卖家不断向记者强调其所售卖的技术操作难度不大,且在视频时“看不出破绽”。价格方面,其介绍299元可以装好软件,操作一遍演示;如果支付599元,则可以一对一教学,“教会为止,软件可以永久不限次数地使用”。
调查中,记者还收到了另一名卖家的“推销”,其同样向记者推荐了自定义AI换脸软件。该卖家称,软件分为手机版和电脑版,手机版的价格为40元,电脑版为69.9元,两者均可以永久不限次数使用。当记者问及电脑版与手机版为何存在价格差异时,该卖家告诉记者,电脑版的软件包含一键“AI去衣”功能,即可以把照片上的衣服脱下来。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类似提供“自定义AI换脸拟声软件”的卖家还有不少,他们大多在社交平台上寻找买家。对于买家购买技术的目的,有些卖家毫不在意,甚至会将“去衣”等擦边功能作为一大卖点进行推销。
“有些人会利用技术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尤其是在近几年,这种技术更容易使用了。”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他就曾接到过一些“出格”的客户需求,“有人联系希望我们能用AI克隆技术突破银行和一些支付软件的刷脸功能。还有人打离婚官司,要我们用拟声作伪证。如果没有问清楚,换脸拟声很容易沦为一些不法分子犯罪工具。”
及时规定使用原则
增强个人反诈意识
“如果不是做深度训练的话,目前换脸拟声的技术门槛是比较低的。”南京“超级头脑”工作室(一家AI工作室,主要经营“AI数字生命”业务)创始人张泽伟告诉记者,目前非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换脸拟声,使得“假人假声”的合成视频、图片可能被用于违法违规用途,而一些年纪稍大的人很难分辨出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并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辟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度合成服务的技术应用划定了底线。“要划定AI换脸拟声技术用于什么范围,及时规定使用原则。”
“大家尽量不要在公共平台上过多地上传个人声音、图像等信息,这些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合成素材。”在张泽伟看来,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当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反诈意识。实践中,可以注意观察屏幕分辨率的变化,以此识别对方是否利用AI拟像,“也可以与本人约定一些暗号,必要时对一下暗号再进行转账”。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