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小马宝莉卡”为代表的卡牌受到青少年的热捧。这些卡牌以“开盲盒”的方式获得,不少学生频繁购买,甚至短期内花费数千元,是什么导致未成年人沉迷“集卡”?“集卡成瘾”如何破解?
(据8月10日《沧州晚报》4版)
如今,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集卡成瘾”。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家长的担忧。集卡不仅花费不菲,还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禁止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有的厂家在产品包装或销售区域标明了销售限制,但小超市、文具店等销售终端,却往往因为利益,并不会严格执行。
拆卡还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孩子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拆卡体验与收藏,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购买意愿。加之未成年人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盲盒抽卡的不确定性和偶尔的正向反馈,又促成了成瘾倾向。而拥有稀有卡片往往被视为孩子们的一种社交资本,可以提升个人在同龄人中的地位。于是,“集卡”持续风靡学校内外,令许多中小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卡片市场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投资者。商家通过营销手段,如限时抢购、捆绑销售等,激发青少年的购买冲动;通过推出限量版、签名版等策略,刺激孩子们的购买欲望。
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购买渠道,同时也放大了他们的消费行为。此外,部分家长可能因为溺爱或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无意中助长了青少年的过度消费。
想让青少年戒掉“集卡瘾”,需要全社会合力共治。
首先,应加强对卡片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正当的营销行为,并通过监管、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规范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盲盒行业应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摒弃低俗营销,培养健康消费观。
再次,家长不能一味批评制止孩子的集卡行为,而是要耐心教导,拿出更多精力包容、陪伴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他们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另外,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到“集卡成瘾”的潜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