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第04版:04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医生刘俊智,在异国他乡收获了众多“中医粉”——

“我在尼泊尔当中医”

本报记者 庞维双

刘俊智进行义诊。

为患者精心治疗。

指导当地医学生。

扫码看视频 新闻料更多 刘俊智为尼泊尔患者进行治疗……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虽然已经回国一周了,但每当闭上眼睛,刘俊智好像又回到了尼泊尔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在中医康复国际诊疗中心里,为前来就诊的当地患者治疗……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医生刘俊智,作为第15批援助尼泊尔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一年多来,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异国他乡收获了众多“中医粉”。

尼泊尔初印象

刘俊智今年40岁,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中医主治医师。

2023年6月,经河北省卫生健康委选派,刘俊智成为第15批援助尼泊尔的中国医疗队队员。

刘俊智出发时,依依不舍地和已怀孕两个月的妻子挥手告别。他满怀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未来一年援外工作的憧憬,登上了飞机。

2023年6月28日下午,刘俊智等人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一下飞机,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一行人坐上汽车,驶往150公里以外的尼泊尔奇特旺省巴拉普尔市。

汽车穿过车水马龙的市区,时不时有摩托车在旁边驶过。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当地妇女,头顶瓦罐在大街上行走。空气中弥漫着咖喱和沉香的浓郁味道。这是尼泊尔给刘俊智的第一印象。

一小时后,车辆进入盘旋陡峭的山路。狭窄的山路两侧是高山和悬崖,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让人提心吊胆。“道路坑坑洼洼的,几乎半米一个坑。”坐在摇晃不止的汽车内,刘俊智因为兴奋,并没有感到太多不适,但是一些女队员全程紧闭双眼,感觉非常难受。

每天像在蒸笼里

奇特旺地区位于尼泊尔南部,靠近尼印边境,60%的面积是原始森林。6月份,这里已进入雨季,闷热多雨,最高气温达到43℃。

“每天都会下几场雨,有时会下暴雨。地面积满了雨水,再加上烈日当空,整个人就像在蒸笼里。”刘俊智说,到达驻地的第二周,当地开始每天早晨7点停电,晚上11点来电。他拿着扇子在屋里不停地扇,被子潮得可以拧出水,“根本上不了床,不敢钻进蚊帐里”。

当地湿热的气候,让很多队员感到难以适应。“连续几天情绪不高,加上经常吃一些咖喱熬制的食物,肠胃也出现了状况,每天昏昏沉沉的。”刘俊智准备改变现状。

他重拾起了在国内坚持的两项运动:散步和卷腹。每天晚上散步回来或临睡前,做500个卷腹是最低标准。汗顺着肚皮往下流,刘俊智有时甚至喘不上气来,感觉腹肌要崩开了……

繁忙的工作,有时让他忘记了生活的艰苦。刘俊智说,独自散步时,他会复盘一天的工作:今天治疗了多少患者?完成了哪些计划?有没有收治脑梗后遗症患者?每个患者针刺后的感受如何?明天康复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而且,随着腹肌肌力增加,刘俊智的胃肠功能也变好了,身体逐渐适应当地恶劣的环境。

新建中医康复

国际诊疗中心

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由中国援建,是尼泊尔最大的公立肿瘤专科医院。走进院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

刘俊智在医院二楼的中医科工作。在老队员贾松涛的帮助下,他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不过,简陋的医疗环境,还是让他有点难以适应。“没有放置废弃针灸的针盒,只有5张破旧的病床、一张老队员从国内带去的正骨椅,理疗灯有7盏坏了……”刘俊智掰着手指头数着。

但是,当看到满满一屋子等候的患者,听到人们热情地对他说“纳祃嘶嘚”(尼泊尔语“你好”)时,刘俊智迅速整理好心情,鼓足干劲,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在中医科里,房顶的6台吊扇,只有3台可以“吱扭吱扭”地旋转,而空调无法使用。汗水顺着刘俊智的额头流进了眼里。他用手背一擦,又继续为病人诊治。因为消毒设施不到位,刘俊智患上了严重的红眼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的左眼又疼又痒,工作时也是睁一会儿闭一会儿,但坚持着没有请假。

为了改善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更多当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和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刘俊智和队友贾松涛筹划了一件大事。前一阵子,首个中医康复国际诊疗中心在医院中医科原址上建成了。

经过刘俊智的积极沟通,近40件康复设备从国内运到尼泊尔。他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一件件完成组装。

“新建的诊疗中心分设神经康复区、骨伤康复区和疼痛治疗区,可以进行一系列中医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此外,还可以进行中频脉冲治疗、低频脉冲治疗、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红外线治疗,借助专业康复仪器做康复训练。”看着焕然一新的工作场所,刘俊智激动不已。

当地一位70多岁的偏瘫患者站在四肢联动站立架上进行康复治疗时,满意地冲刘俊智竖起了大拇指。

异国他乡的“中医粉”

“我们主要收治慢性疼痛疾病患者,提供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法,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工作一段时间后,刘俊智收获了不少“中医粉”,拉宾就是其中一位。

拉宾是尼泊尔人,在打工时落下了颈椎病。去年9月,他第一次来到医院就诊。他指着自己脖子后面说:“Been(很痛)。”刘俊智看了他的片子,显示颈椎曲度在变直的基础上出现反弓,轻微突出。

刘俊智采用针灸方法,每天留针半小时,间隔两天再用快针疗法结合正骨的方式,对拉宾进行治疗。“为什么扎下肢?为什么要正骨?为什么快针治疗时很痛?……起初,拉宾总是提出很多疑问。治疗两个星期后,他的疼痛明显减轻,也就不再发问了,每次治疗都努力配合我。”刘俊智对此感到很自豪。

每次结束治疗后,刘俊智还会给拉宾布置“家庭作业”——康复训练。“平时有不少患者找我治疗颈椎病。我为他们松解正骨后,治疗效果立现。但是有的患者回家之后,缺乏保养和训练,过几天就又犯病了。”让刘俊智满意的是,拉宾特别遵从医嘱,这也源于他打心眼儿里对中医针灸疗效的认可。经过半年治疗后,拉宾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索比达是一名脑梗后遗症患者。“去年来治疗时,她的右手一点儿也不能动。我依然记得她那无助的眼神。”刘俊智采用以手部关节松动和肌肉松解康复为主、针灸治疗为辅的方法为她治疗。当时正值炎炎夏日,每次治疗结束后,刘俊智的衣服湿得都能拧出水来。

治疗初期的一个月,索比达感觉没有什么起色,便放弃了治疗。但刘俊智没有灰心,坚持给她的丈夫做思想工作。“我给老两口看了我在国内治疗患者的视频,鼓励她的丈夫陪她完成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刘俊智说服索比达坚持治疗和训练的第50天,索比达的右手终于能活动了。

“她自己震惊极了,我带教的学生们也都围了过来!”刘俊智说,这50天的坚持让索比达重拾信心,也让中医技术再一次赢得了当地患者的认可。后来,索比达成了中医科的常客。

在尼泊尔的400多天里,除了医院的日常工作,刘俊智还跟着队友深入当地偏远地区,开展巡诊义诊11次,服务患者2000余人。回国前,当地政府向他们颁发了“国家健康卫士荣誉勋章”。

现在,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刘俊智感慨万千:“或许尼泊尔患者不能记住我的名字,但‘中国医生’这四个字,必将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本版图片均由刘俊智提供)

2024-08-14 本报记者 庞维双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医生刘俊智,在异国他乡收获了众多“中医粉”——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7452.html 1 “我在尼泊尔当中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