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
第10版:10

限制能被轻易绕开?

部分APP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

“一些浏览器有大量暴力色情信息,还不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明明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APP里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但开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有用的内容也看不了了”……

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使用各类手机APP出现问题而发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网络游戏平台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设置未成年人模式。青少年模式是未成年人模式的前身,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目前大多数平台仍沿用“青少年模式”叫法。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接触到的APP并未设置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虽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却能轻易绕过限制进行游戏、充值;还有部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为获取经济利益,想方设法架空青少年模式。此外,一些APP打开青少年模式后,画风过于低幼也为不少家长所诟病。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络服务提供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接触的平台,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但现阶段对于未成年人模式的监管惩治体系还须完善。针对未成年人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亟须加快《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制定实施,明确网络平台应当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怎样的内容;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以倒逼平台优化和落实未成年人模式。

平台未设青少年模式

推送内容“少儿不宜”

近日,湖北的于女士发现某浏览器APP首页推荐的内容中时常带有暴力色情信息,对此她感到很苦恼。“我平时不怎么用浏览器,下载该APP主要是用来给孩子查资料,平时都是孩子自己操作,可是一打开APP就是这些画面,实在不适合给孩子使用。”

于女士觉得APP推送给用户的内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于是在社交平台发帖求助。有热心网友回复于女士,该平台可以设置“伴学模式”,相当于其他APP的青少年模式,可以避免让孩子接收到一些不合适的信息。于女士按照网友的提示进行了操作,却发现该APP目前已经取消了“伴学模式”,也无法设置未成年人模式。

于女士怕孩子乱看APP推荐的内容,只能在孩子查资料时守在旁边进行引导,她感叹:“这样真是太不方便了,要是APP能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就好了。”

四川的何女士有同样遭遇。她告诉记者,女儿涵涵经常会用该浏览器搜索一些学习上的内容。有一段时间,何女士发现女儿用手机的时间较之前明显变长了,她觉得不对劲:“什么学习上的问题要查那么久?”

何女士询问女儿后得知,涵涵经常被该APP首页推荐的视频和小说吸引,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最让何女士生气的是,该APP中有很多少儿不宜的内容,甚至还有黄色小说。对于APP提供的“伴学模式”,何女士直言:“以前是可以切换成‘伴学模式’,但其实作用不大。退出APP再重新进入就会自动切换回平常的模式,并且也不需要家长提前设置密码,孩子直接点击退出就行。”

何女士告诉记者,大概去年,她发现该APP直接取消了“伴学模式”,首页又出现了很多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导致她再也不敢让涵涵继续使用该APP。

开启模式后内容受限

“开还是不开”成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除部分APP未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外,还有一些可选择未成年人模式的APP,在实际使用时存在无法满足未成年人使用需求的问题。

天津市民尤女士的儿子翔翔马上要上小学五年级了,平时会通过某款有声阅读APP听一些英语短文或历史相关的讲解内容。但尤女士发现该APP首页的直播板块总是会出现一些不适宜儿童看的内容,有的是一些恐怖氛围的背景,也有一些以“夜色撩人”命名的擦边直播。尤女士觉得这些内容不适合让孩子接触,就在APP中打开了青少年模式。但在青少年模式下,APP中可收听的内容资源非常有限,并且账号历史记录中的“小学英语”“水浒传”等内容也都无法收听了。

记者根据尤女士提供的信息下载了该有声阅读APP,在该APP中有儿童模式和青少年模式两种为未成年人提供的模式,其中点击儿童模式需另外下载一个新APP。而在青少年模式下,平台提供的大多是一些历险故事、睡前童话等适合幼儿收听的内容,知识性内容非常少见,不少使用过的家长都表示这类内容更适合低幼儿童,很难满足小学高年级乃至初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实名认证能轻易避开

充值消费未受到限制

天津市民王先生家孩子今年5岁多,喜欢在社交平台小程序玩一款名为“××之星”的游戏。游戏账号是用孩子妈妈专门给孩子申请的账号登录的,王先生和妻子专门把这个账号调整为青少年模式。但是让王先生感到意外的是,他发现孩子通过小程序玩游戏时,游戏时间和付款居然都不受限制。

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5月,孩子妈妈发现账号余额不对,一段时间内少了好几百元,检查消费记录后才发现,是孩子进行了游戏充值。王先生的孩子于4月16日在该游戏进行了第一次充值,其间陆续有多笔小额充值,由于前期充值数额不大,家长一直未能察觉。直到5月4日,孩子一次性充值648元,才被发现。

“哪怕社交平台没有禁止未成年人付款,游戏平台也应对此作出限制,怎么能让孩子轻易就把钱转出去了呢?”王先生感到十分不解,他还认为社交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下对消费渠道把控不严格、不规范,对第三方应用未做审核和限制也存在问题。

除了监管措施不完善外,不少受访家长告诉记者,一些APP虽然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宽松的身份识别程序和防逃逸措施使得青少年模式实际上形同虚设。

记者查找公开资料发现,还有不法商家在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时玩花样,甚至将逃避未成年人模式监管做成了生意。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某“连麦”APP虽然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但模式开启后,一直停留在设置界面,无返回、继续使用等其他选项,只有点击关闭未成年人模式才能继续使用。法院认为该APP未成年人模式虚假设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某科技公司应当为未尽到合理管理义务承担责任。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某公司运营的“去广告利器”APP,将“青少年模式弹框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以“限时免费”的方式引导用户开启并使用该功能,导致用户无法通过首页弹出的显著弹窗提示使用青少年模式。法院认为其上述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300万元。

据《法治日报》

2024-08-12 限制能被轻易绕开?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7212.html 1 部分APP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