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每次买东西前,我都习惯性地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货比三家,看价格,找测评,查‘避雷’。”28岁的购物达人刘小丹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参与消费决策前,像刘小丹这样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不在少数。于是,一些具有实用性和警示意义的“避雷帖”迅速流行起来。
“避雷帖”有无猫腻?如何辨别“避雷帖”的真假?“避雷帖”真能帮助消费者吗?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1
用户刷“避雷帖”成日常
记者了解到,所谓“避雷帖”是由经历过相关问题或对事物有所了解的个人发布,旨在通过分享个人经验或观察来提醒他人注意潜在风险,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者困扰。
如今,提前查攻略、刷“避雷帖”已成为不少人的“规定动作”。特别是网络购物、外出旅游时,消费者更依赖于通过社交平台提供的相关“避雷”信息来做出判断。
“比起满屏的‘种草’信息,我觉得‘避雷帖’直接、真实、接地气,其参考价值也更高。”前几天,刘小丹在购物平台上相中了一家女装店铺首页售卖的一件连衣裙。“裙子是收腰款式,还配有一个可爱的蝴蝶结,我很喜欢,但因为裙子的成交量不高,而且页面也没有任何评价可供参考,所以下单时我有些犹豫。”
随后,她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了博主发布的有关这家店铺的“避雷帖”。
这些博主吐槽该店铺的衣服质量不行、掉色严重,引发用户共鸣,还有不少网友在下边跟帖留言补充。“有人说裙子特别短,有人说收到的衣服有色差,还有人说店铺内商品货不对版。看到这些帖子,我彻底‘拔草’,不准备买了。”
刘小丹告诉记者,每次消费前,她都会去社交平台“做功课”。如果看到用户普遍反映不错、符合预期,就会购买。但是,如果体验产品和服务之后发现效果不好,自己也会在社交平台发布评价以此分享给其他人“避雷”。
市民刘政喜欢外出旅行。每次前往外地游玩前,他会在家做足攻略。“面对陌生的城市和不熟悉的环境,多刷刷其他游客的‘避雷帖’,有时能少走弯路。”
2
“避雷帖”也有坑
消费者对于社交平台的各种“种草”信息出现逆反心理,“避雷帖”成为消费前的重要一环,甚至被不少人当作“反消费主义”的利器。不过,随着“避雷帖”的流量聚焦,有些用户向记者反映,“一些‘避雷帖’变了味儿”。
“刷多了‘避雷帖’,发现平台会不断推送各种‘避雷’信息,但很多并没有真实有效的信息。”市民赵倩表示,一些“避雷帖”的内容质量严重下降,简直成了不少人玩梗、发泄情绪、收割关注度的通道,其内容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与避雷毫不相干。
“有的帖子加上‘避雷’的话题,可用户阅读后发现其只是发布一些日常自拍照或穿搭图;还有的以‘避雷某某城市这个人’为题,正文内容却是吐槽或展示朋友;还有一些纯粹就是毫无节制地感情宣泄,缺乏基本常识和逻辑。”赵倩说。
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还有些“避雷帖”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手段,看似“避雷”,实则是广告。
“我之前就刷到过有博主‘避雷’一款遮瑕膏,吐槽商品难用,结果转头就在评论区推荐了一款其他品牌的遮瑕膏。”市民刘冰告诉记者,博主推荐的那款遮瑕膏,她曾买过,遮瑕效果非常一般。
有网友表示,一旦“避雷帖”发展成一门生意,其真实性持续下降,不仅违背了“避雷帖”的初衷,也会慢慢消耗用户的信任。
记者了解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部分博主前期都是以“避雷”为切入点,迅速吸粉,后期为变现,便利用粉丝的信任做起带货生意,结果免不了上演“一带货就翻车”的常见戏码。
3
这股“避雷”风能刮多久
“现在的‘避雷帖’特别多,就拿外出旅游来说,给人的感觉是全国大多数航空公司、旅游城市和网红景点都遭遇无差别‘避雷’。作为用户,经历一轮又一轮的‘避雷’后,简直麻木了,想找到令自己满意、真正可供参考的信息难上加难。”市民李春阳说,这些泛滥且缺乏可信度的“避雷帖”已经被不少用户“避雷”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避雷”类内容比起“种草”类的内容更有真实感和信任度,“避雷帖”的爆火也从侧面反映了用户对社交平台上“过度种草”“滤镜欺骗”乱象的一种抵制。不过,随着内容的逐渐跑偏,“避雷帖”也在透支着互联网用户的信任额度。
该人士还强调,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维持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需要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各大平台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避雷帖”的监管,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争取为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避雷”内容。
该人士提醒道,用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识别“避雷”信息,而不是盲目被“避雷帖”牵着鼻子走。作为发布“避雷帖”的个体,则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确保所分享的内容基于真实的用户体验和客观分析,不发布未经验证的消息或带有偏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