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献县坡城村,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唱戏,在为生计奔波之余,也用戏曲演绎人间百转千回。
“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一曲高亢激越的梆子声腔传来,位于献县坡城村村委办公室里,十几位农民唱戏人正在进行表演。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彭爱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李峥嵘 王霞 摄影报道
耳濡目染的传承
起源于坡城村的坡城河北梆子,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传统河北梆子的唱腔,但吐字更加清晰,唱腔更干脆利索。剧团成员大多都是受坡城村浓郁的戏曲氛围影响、喜欢并开始学戏的。
年近八旬的李兵也是第七代传承人。他自幼喜欢坡城河北梆子,“小时候,每当村里搭戏台,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李兵回忆说,年幼时自己最期盼的就是农闲时节,那时村里唱戏的长辈们,就会在村里的空地上搭戏台唱戏。
戏曲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长大后 ,李兵参军入伍。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那高亢处如春雷乍响、低回处似流水行云的坡城河北梆子唱腔,是他思乡时的情感寄托,多次萦绕在梦中。
“转业回来后,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坡城河北梆子,我联系了几位村民一起组成了坡城河北梆子剧团,带着大家排戏、参加演出。一出又一出的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尊重传统也作出了很多创新。这些年,献县文化馆和村两委也给了我们大力支持。”李兵说。
他从家里搬出了两个大木箱,打开一看,全是行头。“这一件戏服至少100年了,穿了好几代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传承。”李兵拿出一件前襟有多处磨损的老戏服说。
今年65岁的李巧玉也是坡城村人,“我十六七岁开始学习坡城河北梆子。”李巧玉说,自己学戏,弟弟李玉赞受她影响,也跟着一起学习戏曲。
李巧玉记忆里,无论是身段还是唱腔,师父李玉年都严格要求。“在《双吊孝》中,有一幕是要演员下跪磕头。可是当时我才十几岁,只是磕头这个动作,我就学了10多天。”李巧玉说,师父曾教导她,戏曲表演除了展示深厚的唱功、精湛的身段表现,也能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得益于一代代口传心授,坡城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虽然是一群利用农闲时间演出的农民,但他们唱念做打的功夫却格外专业。
口口相传的技艺
作为坡城河北梆子第七代传承人,77岁的李玉明是如今坡城河北梆子剧团成员里年纪最大的。李玉明从小在村里前辈们的梆子声中长大,耳濡目染下,对坡城河北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清朝中期,坡城村一位名叫程玉三的大户收养了3个女孩,并请人教她们演唱河北梆子。在他们的带动下,坡城村不少村民也开始学习河北梆子。一开始,村民们唱戏只是自娱自乐,随着学习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开始到周边村镇演出。”李玉明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彼时,他们主要演出《女起解》《三娘教子》《秦香莲》《断桥》等剧目,后来的传承人付连会、孔老马、邵林章、黄振声、李文恒等牵头排练了《增调寇》《封官》《遇皇后》《牧羊山卖子》等。
抗日战争年代,李玉年、李元星、李云鹤等传承人继承和发扬了坡城河北梆子,配合抗战宣传,自编自演《除奸记》等小戏。
一九四九年后,孙建荣组织李元仓、李元星、邓贤合等村民,在河间、肃宁、献县周边村庄演出《三疑记》《大十万金》《清风亭》等剧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玉明和李巧玉、李正明等排演了《走雪山》《桑园会》《汾河湾》《好儿不在多》等新剧目。
坡城河北梆子的传习靠的就是口口相传,李玉明13岁的时候,开始学戏。“那时候村里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但剧本却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很多还在传唱的曲目,都是老一辈唱戏人口述传下来的。”李玉明说,每次学了新曲目,无论是干活还是休息都要一遍遍地背唱词,只有背熟了才肯睡觉。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玉明的嗓子已经无法继续唱戏了。不过,出于对坡城河北梆子的热爱,每次剧团排练的时候,依然能够看到李玉明的身影,或打板伴奏,或哼唱几句为大家提出建议。
直播间传出的梆腔声
“龙凤阁里把衣换,十八年王才有这一天……”在直播间里,李青松正为观众演唱着河北梆子的传统曲目《大登殿》。
55岁的李青松学唱坡城河北梆子近30年,虽然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却是剧团里年纪最小的。李青松从小听着坡城河北梆子长大,20多岁开始正式学习。
“每次剧团排练的时候,我就认真观摩学习前辈们的一颦一笑,从唱腔到动作,每一步都不能忽视。”李青松说,因为从小接触坡城河北梆子的缘故,他学起来容易了不少,学了1年多就能登台表演了。“上了台,也不意味着自己学成了。学唱戏,是一辈子的事。”李青松说,2017年,他前往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拜河北梆子名家黄长明为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唱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坡城河北梆子,李青松每天都会在直播间里说戏、唱戏。他高亢的唱腔引来不少观众。激越又哀婉凄楚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激荡着每一个听者的心。
老生扮相儒雅的李青松,说不清给多少人带去了戏曲的艺术享受,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了解坡城河北梆子,但是让更多人听到并喜欢上这门艺术,一直是他的心愿。
忙完一天的农活,这群农民唱戏人抹去额头的汗珠、拾掇好农具,来到村委办公室,这里是他们唱念做打的排练厅。无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都从这里传出。
“在坡城村,唱梆子是一种特有的生活场景,更承载着我们村的文化记忆,可是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坡城河北梆子,得让这‘戏根’传下去!”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华由衷地说。
扫码看 料更多
扫描二维码,了解坡城河北梆子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