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梦洋 本报记者 崔永浩
“我只是个‘小人物’,‘上级’给我下达指令,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孟村警方破获一起网上刷单诈骗案。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犯罪嫌疑人黄某落网时还在狡辩,称他只是介绍他人“卖卡”,从中赚点中介费,并未参与诈骗。
近日,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孟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决被告人黄某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络刷单
被骗20余万元
日前,孟村男子于某向孟村县公安局报案,称自己被人骗走20余万元。民警进一步了解情况时,于某却支支吾吾不愿细说。民警再三询问,于某才说出了被骗经过。
2023年的一天,于某闲来无事刷视频时,看到一个页面信息。他点开后,发现是一条网络刷单广告。他心生防备,正要关闭网页时,却被上面“不用垫付资金”“零元购”“由商家付钱”等标题所吸引。
于某以前听说过有人刷单被骗的事,自认防骗意识很强,有甄别骗局的能力,自认为只要小心点,不仅不会掉进骗子的陷阱,还能小赚一笔。于是于某便点击页面链接,下载了一个APP,并通过了手机权限认证。
“进入APP后,眼花缭乱的信息让人不由得沉迷其中。”于某说,很快,自称私人管家的客服人员联系了于某,称网络刷单业务分为三级会员,分别需要缴纳9.9元,19.9元和29.9元。
于某刚想购买高级会员,客服人员竟贴心地劝他购买9.9元的基础会员,声称后期可以帮他免费升级。很快,“贴心”的客服人员获得了于某的初步信任。
随后,客服人员进一步引导于某“做任务”。一开始,客服人员发布任务很简单:帮助某网站充会员返现。
于某按照客服人员的要求,在某网站充值了50块钱,仅仅过了两分钟本金和返现金额就提现到了支付宝上,就这样任务金额从最初的几十元,一直涨到几百元。
客服人员随后又向于某介绍起了来钱更快的任务。客服人员称,于某只需要帮忙代拍,由商家代付款,便可轻松获取几千元的收益。客服人员一边说,一边将一条零元代购链接发到于某手机上。
于某点开链接,发现代购的商品是一部价值数千元的手机。他用自己的支付宝花呗代付款后,APP平台显示的付款金额为0元。很快,于某就收到了平台返利。于某认为自己确实没有花钱,还能套取平台的返现,便按照“任务”要求,连续刷单。
直到APP端显示提现失败,客服人员失联,于某细查之下才发现自己的支付宝、银行卡已经支出20余万元。此时,于某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糊涂被骗
资金已被转移出境
“骗子的手段真是防不胜防啊!”一想到自己被骗的过程,于某懊悔不已。本来,他认为自己防骗意识很强,没想到实际操作时,感觉自己好像被下了药似的,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
当于某被问及骗子的相关线索时,于某竟只知道对方的银行账号,对于其他信息全都一问三不知。
2023年12月,凭借仅有的线索,孟村警方在广州警方的协助下,将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黄某和涉案银行卡持有人张某抓获归案。
此时,于某被骗的钱早已被犯罪分子转移出境。
贪图小利
当起贩卡“中介”
黄某和张某落网后,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张某被广州警方另案处理)。
原来,2023年,黄某在网上看到一条银行卡求购广告,在与对方联系后,黄某得知只要他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对方使用几天,就能得到一笔不错的报酬。在贪念驱使下,黄某开始当起了倒卖银行卡的“中介”。
2023年7月,张某缺钱用,在黄某的介绍下,办理了银行卡,并提供给诈骗分子使用。随后,张某名下的银行卡被诈骗分子用于电信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张某的银行卡实施诈骗后,先后在ATM机上取现近40万元。于某被骗的20余万元就在其中。
当警方问及黄某与诈骗分子是否有联系时,黄某坚称自己与诈骗分子并无瓜葛,他只是单纯介绍他人“卖卡”,赚了800元中介费。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犯帮信罪
被判刑并处罚金
今年6月,孟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承办法官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黄某为牟取利益,明知诈骗分子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为对方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其行为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鉴于黄某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且认罪认罚,有良好的认错态度。最终,孟村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黄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罚金3000元,并收缴违法所得。
法官告诉记者,黄某属于诈骗集团的底层,没有证据表明他与境外诈骗团伙有直接关联。因此,法院根据现有证据,判处黄某帮信罪,而不是诈骗罪。
记者亲身体验
遭“客服”引诱威胁
日前,记者亲身体验了被诈骗的过程。
记者从某APP上刷视频时,有“美女”给记者发来申请加为好友的私信,下边还附带一条链接,要求记者下载一个名为“遇见”的APP。记者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APP时发现,这个APP没有下载资质,无法通过手机审核,需要自行输入手机密码才能安装。APP安装完成后,即向用户申请使用手机的储存、摄影、通讯等诸多权限。
登录APP期间,系统会引导用户进行爱好选择,诸如博彩、刷单、美女约会等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记者选择博彩后,APP客服人员便联系记者,还通过视频通话引导记者“参观”赌场,以赌场里有高额返现以及有性感美女作为噱头,引诱记者充值参与赌博。记者随即以没钱、认为对方是骗子为由拒绝了。
为了打消记者害怕被诈骗的顾虑,对方告诉记者,支付宝里有一款防诈骗保险,只需花10元投保,遇到诈骗,支付宝就会无偿赔付诈骗金额。
再次遭到记者拒绝后,对方直接摊牌,还使出了威胁手段。对方声称,她已经获取了记者手机里全部的联系人信息,如果记者不参赌,他就会让记者身败名裂。如果配合,记者所受的财产损失可以由支付宝全额赔付。至此,记者退出APP并删除。
法官告诉记者,在下载APP时,用户往往会忽略权限的重要性。他们并不知道,只要点击同意对方使用手机权限,诈骗分子就能获取用户手机里的联系人、图片视频等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将成为诈骗分子要挟用户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