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6日
第15版:15

桥头故事会

■汪树明

小时候吃过晚饭,我们就拿张凉席,往村东头的木桥上赶,抢占有利的地盘。桥上凉风习习,是我们晚上的避暑胜地。

那时的农村没有电扇,空调听都没有听过。到了晚上,气温虽然比白天低了点,可低矮的房子还是如同蒸笼般热。蚊子大概喜欢热的,越热越来劲,到处乱飞,叮你咬你,咬得人痒得难受。屋里没有蚊帐,又太热,万万是不能睡的。屋前的晒场就成了家人乘凉的好地方。

老屋门前的土晒场一天晒下来,摸上去像发高烧的孩子,滚烫。我们打来井水,用水瓢泼洒着,洗去了晒场上飞扬的尘土,也为滚烫的地面降了温,连空气都变得凉爽了。晚饭前,我们又将乘凉的竹床、小凉床、长凳搬到了晒场上。竹床被磨得光滑,发紫发亮,需用两条大长凳搭着。小凉床是木框加旧竹片钉成,上面再铺上芦席。更多的人家是木框加绳子,时间长了绳子被拉长了,人睡上去中间就会凹下去,像吊床一样。我更喜欢睡地上的凉席,大而凉爽,舒服。

晚饭后,闹了一天的孩子们,也如夏夜的星星一样安静下来,躺在晒场的凉席上。我们求大人们讲故事,就如现在的孩子睡前要听睡前故事一样。其实,我的母亲不会讲故事,只会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讲父亲经商的事。母亲坐在我们旁边,摇动着芭蕉扇为我送凉赶蚊子,不紧不慢地讲着。有的故事我听过多次了,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东方泛白。母亲已趁着早凉去田里干活了。

后来,我们大了些,听小伙伴们说,村东边红卫河桥上乘凉的人多,还有人讲故事。我们就再也不愿待在屋前的晒场上了,早早地吃了晚饭,带着凉席去桥上抢位子。

我记得,父母总叮咛我们早点回家。故事没开场前,孩子们总是在桥上跑来跑去,骑着桥栏杆蹿来蹿去。有几回,就听“扑通”一声,有人惊呼:“有小孩掉下河了。”众人先是一惊,反应过来后,接着又是“扑通”一声,就有大人把落水的孩子抱上了桥。湿淋淋的孩子倒是满不在乎大人的批评、小伙伴们的取笑,稍稍转个身,把背心、裤衩脱下,拧去水,就又穿上。

桥上“故事会”的主讲人是几个年纪大的老人,讲得最多的是老队长。老队长识字,看的书又多,讲的故事既有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冬天,他会在烟熏火燎的牛屋讲,夏天就将“故事会”搬到凉快的桥上。

故事没开场前,几位老人会抽袋烟。老队长摸出别在后腰上的烟锅,伸入油腻腻的黑布烟袋内,用大拇指使劲地按上一袋烟。“嗤”的一声,划着了的火柴引燃了烟锅里的烟丝,他深深地吸一口,在一股浓浓的白烟中开始了他的故事。

故事讲得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我们小孩子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被蚊子叮上也忘了搔痒。在老队长的故事中,我们度过一个个炎热的夏夜。

老队长的故事会结束了,可我们意犹未尽,久久地沉浸在那绵长的故事中,期待着又一个夏夜的到来。因为那些精彩的故事,夏夜被压缩了,变短了。

2024-08-06 ■汪树明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6505.html 1 桥头故事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