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第04版:04

沧县捷地村村民买永军等人,自费购买消防车。附近村庄一旦发生火情,他们就会立即赶赴现场——

村里有个消防队

本报记者 张丹 本报实习生 李卓群 魏子捷 摄影报道

灭火

消防演习

7月31日一早,55岁的沧县捷地回族乡捷地村村民买永军就来到了村北头的一处库房前。

库房前有一辆小型消防车。买永军下意识地检查了一下消防车里的水有没有加满。

这里是村消防队的所在地。作为队长,这些年买永军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消防车要随时准备出发,车里的水要及时加满。

一位老人的哭泣

买永军是谁?他为什么要组建消防队?一个普通的村民怎么成了消防队的队长?

这还得从2019年说起。

买永军是捷地村人。2019年10月的一天,正在村里和人聊天的买永军听到有人喊“着火了”。

买永军和同伴儿赶紧跑了过去。那是村里一户老人家,老人在家做饭不小心着了火。

买永军到现场的时候,听说有人已经打了火警电话,附近消防站的消防员也已经出警。但因为当天附近一所中学放学,接孩子回家的车辆比较多,消防车被堵在了路上。

这时候,买永军和前来救火的村民只能拎着捅、端着盆一点点地接水去救火。

“火势越来越大,我们弄的那点水,真的是杯水车薪。”买永军说,尽管大家都很努力救火,可根本控制不住火情。

等消防员开车到达现场的时候,老人的两间屋子都已经着了起来。

经过消防员的扑救,火被扑灭了,但老人家的两间屋子和屋子里的东西都已经被烧毁了。

“当时房主大娘就坐在房边大哭起来。”买永军说,看着老人痛哭的样子,他打心眼里心疼。

当天晚上,买永军和几个同村的朋友一块儿吃饭时说起这件事,几个人都很同情老人的遭遇。

火情发生后,专业消防员赶到需要时间。火势蔓延,如果能尽快扑救,就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考虑到这些,买永军有了个想法:要不在村里建个消防队?

买永军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即引来朋友的赞同。

“说实话,我们几个都做买卖,生活条件不错,就想着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做点儿事。”买永军说。

说干就干,第二天上午,买永军就和同村的袁金国、韩福江掏钱买了消防用品。

拖拉机变身消防车

光有消防器材还不够,作为消防队,有辆能拉水随时喷水的消防车是十分重要的。

袁金国是做吸污工程的,有辆淘汰下来的吸污拖拉机。

买永军问袁金国,吸污拖拉机上的那个水箱稍微改造一下,能不能变成喷水的水箱。

当听到袁金国肯定的回答后,买永军乐了:消防队有消防车了。

村民们都知道火警电话是“119”,村里的消防队怎么让村民知道自己的“火警电话”呢?

买永军在村里的微信群里,公布了5个人的电话。这5个电话就成了24小时的“火警电话”。

无巧不成书,刚做完这些事没几天,买永军就接到了邻村村民的一个电话:一个养殖场着火了。

买永军和队员开着拖拉机改成的消防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现场。

经过扑救,火被扑灭了。养殖场内除了一些杂物被烧,没有别的财产损失。

养殖场的场主为表示感谢,给买永军他们送去了锦旗、水果和烟酒。

“除了锦旗,我们把别的都退回去了。”买永军说,那一刻,他的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从那之后,捷地回族乡政府为他们请来了专业的消防员进行不定期培训。

有了乡政府的肯定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买永军说,他们的干劲儿更足了。

“那段时间,我们在农闲时每天都会抽时间训练,以保证熟练掌握各种消防设备的操作方法,队员们还要每周进行两次实地演练。”买永军说,普通的村民经过训练后,成了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消防员”。

2020年4月,买永军和袁金国自掏腰包,花了15万元买了一辆专业的小型消防车回来,消防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及时灭火将损失降到最低

买永军办公室里有一个红色的本子。本子里记录着他们“出警”的时间、地点和大概情况。

买永军说,每次一打开这个本子,他们救火的情景就历历在目。

“我对一个大风天印象特别深。”买永军说。

那是2021年11月的一天。“我记得当天风特别大,那天我们从早上9点钟开始接到救火电话,灭完最后一场火回来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了。”买永军说。

“那天,有村民在家做饭着火的,有变压器着火的,还有风刮的火苗把路边野草引燃的。”买永军说,虽然多是刮大风导致的火,火势也不大,但累也是真的累。

当天晚上快12点救完火后,买永军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他们几个人来到消防队,换下衣服准备做点饭吃的时候,电话又响了:一户人家附近着火了。

拖着疲惫的身体,买永军他们又穿上消防服,开着消防车来到了着火现场。

因为着火现场附近易燃物比较多,买永军他们一边扑火,一边把易燃物移开。

“火被扑灭后,离着火点最近的那户村民专门跑过来感谢我们,因为如果火情控制不住的话,很快就会烧到他家。”买永军说。

等把一切收拾妥当,回到消防队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

还有一次,捷地村村南着了火。买永军说,有人发现起火后给他打了电话。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买永军他们很快就赶到了现场。

“当我们到达现场后,发现我们追着火灭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得冲到火前边去,将着火区域与周围的可燃物隔开,否则就太危险了。”买永军说,这些知识是当地的消防员在培训时教给他们的。

为了尽快灭火,他们就开着车冲了过去。“我们一名队员的帽子都被熏黑了。”买永军说,在他们冲过去后,消防站的专业消防员也到达了现场。

“有了他们更专业的操作,我们合力很快将火扑灭了。”买永军说,因为距离周边村比较近,所以他们和专业的消防员打了很多次“配合”。

“想到能为村民们将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很有成就感。”买永军说。

“消防队”越来越壮大

买永军办公室的墙上,挂着17面锦旗,这是附近村老百姓对他们的感谢。

不光是老百姓的感谢,这几年买永军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2020年11月,买永军他们的消防队获得沧州消防之星集体称号,捷地回族乡政府聘请他们加入捷地回族乡消防应急指挥中心,承担起全乡的消防安全工作。

这也让当初只想为本村村民做好事的买永军他们有了更大的动力。他们的消防队队名也从当初的“捷地村消防应急队”变成了“捷地乡义务消防应急队”,他们的救火电话,也被全乡16个村所熟知。

也是在那一年,买永军他们被应急管理部评为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

“是鼓励,也是鞭策。”买永军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其中的不容易。

买德芳是买永军的老朋友,比买永军大一岁。这几年,他一直负责手持水枪喷水。这是消防队里最辛苦的活。这些年,他因为着急扑灭河对岸的火,不小心掉进过冰窟窿;在野外扑火扭伤过脚;在灭火时被呛到说不出话,尽管当时戴着防毒面具。

买德芳受伤的那一刻,买永军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尽管这样,下一次有人打来电话时,他们又第一时间穿上消防服出发了。

今年,买永军荣登2024年月评“沧州好人·文明市民”2月榜单。

“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简单地想为村民减少点损失,但现在感觉有责任在肩了。”买永军说,因为大家的信任和鼓励,给了他们更大的动力。

如今,消防队队员已经发展到18个人,买永军的儿子、侄子、外甥也加入其中。受买永军他们影响,沧县一家企业和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家公司都购买了消防车,义务为周边的老百姓服务。

2024-08-05 本报记者 张丹 本报实习生 李卓群 魏子捷 摄影报道 沧县捷地村村民买永军等人,自费购买消防车。附近村庄一旦发生火情,他们就会立即赶赴现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6313.html 1 村里有个消防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