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第15版:15

张陶窑制作技艺:

素胚勾勒,窑火生生不“熄”

张中正

烧制

拉坯

以上均为作品

本报记者 牛建存 彭爱 魏志广 实习生 刘怡雯 摄影报道

运河悠悠,水波粼粼,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静静地穿过村庄和田野,每一个转角都藏着别样的风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沿着220省道一路向南,告别繁华的城市,穿过成片的杨树林,一座有着两排枣红色砖瓦房的小院映入眼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陶窑制作技艺第19代传承人张中正的工作室偎着运河而建。走进东边的屋舍,满屋的陶瓷让人目不暇接。

50多岁的张中正坐在工作台前,一手执笔,一手托盏,制作着一只高温窑变釉大写意茶盏。

河畔手艺人

在南皮县冯家口镇西代庄村的运河岸边,虽然无法再看到张陶窑的原窑,但是透过流淌不息的大运河,仿佛能听见曾经七十二连窑的热闹。张陶窑至今传至第19代,600多年里,张陶窑经历了从传统到创新的不断蜕变。

“1402年,我的先祖张孝友在原南皮县窑厂村创建了张陶窑,烧窑技艺得传于祖上。那个时候,明成祖朱棣颁诏营建紫禁城,张陶窑被定为官窑,开始为北京提供烧制的青砖。曾经的七十二连窑远近闻名,在张氏家谱中也记载着‘业陶器家’的字句。”谈起张陶窑的历史,张中正滔滔不绝。

一开始为私家窑口的张陶窑,烧制的都是粗陶和砖瓦,升级为官窑后,主要生产御用贡砖。传至第6代传人张以兴时,他在维系主业青砖的基础上,创新烧制民用青花和乳白瓷器。

靠运河而兴的陶艺作坊、依运河而生的手艺人,张陶窑是我市历史上较早一批利用运河岸边胶泥土做原料,烧制陶器的作坊。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张陶窑远近闻名。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在喧嚣纷扰的时代洪流中,张陶窑并非是一路“繁花”,它也有自己的“落寞”。

土与火的传承

“一直到第15代传人张天福,我们祖辈都以匠籍自称。”张中正回忆道。从清末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张陶窑逐渐没了往日的辉煌。伴随着水泥钢筋的高楼拔地而起,各种材质的器皿、盛具应运而生,张陶窑的陶瓷制品开始被人们遗忘。

家传几百年的手艺,想要遗弃谈何容易。20世纪60年代初,南皮县在窑厂村南成立了一家陶瓷厂,张陶窑第18代传人张炳新带着家传的手艺进厂工作,主要负责烧制工业陶瓷管件和生活用瓷。虽然烧制的不再是张陶窑曾经的陶瓷制品,但只要还能接触到那一抔泥、一炉火,张陶窑的“窑火”就不会熄灭。

在族伯父张炳新的影响下,张中正自幼喜欢书画和陶瓷艺术。1988年,考入沧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的他,走上了绘画之路。

为了让张陶窑重现往日的辉煌,张中正一有时间就去景德镇、唐山、淄博等地参观学习。一次偶然机会,张中正接触到了高温窑变釉瓷绘技法。陶瓷与书画的碰撞,笔墨与泥火的艺术,给张中正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在不断摸索和试验中,张中正掌握了高温窑变釉大写意瓷绘技艺,即用毛笔蘸釉,直接在泥坯上作画。用釉作西方画油彩,用毛笔大写意形式进行绘制,东西方艺术形式的融汇,呈现出了绚丽又意蕴深远的手绘瓷器作品。

宣纸变成了泥坯,墨汁变成了釉,虽然说起来简单,却相当考验功力。“拿毛笔蘸着釉在干干的泥坯上作画,很滞笔。釉厚了,就会开裂;薄了,又会被烧散。”张中正展示着手中的茶盏素胚,白色的茶盏素胚上,点缀了几朵灰白色的花朵。“没烧制前,这些花看着灰灰白白的很不好看,等它们从窑里出来,就会变成红色,十分娇艳。”张中正说。

“宝贝泥条”

“每年我都去江西景德镇的工作室工作三四个月。”张中正说,自己的工作台两侧,各有3个大大的抽屉,抽屉里是上千个颜色斑斓的泥条。这些泥条都是他几年来收集的各色釉彩样本。

为了找到合适的釉,张中正几乎走遍了景德镇的各个釉彩作坊。“每到一家作坊,我就会蹲在车间里,仔细筛选着各种颜色的釉。回到工作室后,我就把釉绘在泥条上进行烧制,成色、烧制温度以及来自哪个作坊,我都会详细标记好。”张中正说。

即便是掌握了各种颜色釉的调配和烧制温度等规律,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每一窑摆放的位置不同,受热均匀程度不同,最后的成色也会不一样,所以高温窑变釉制作更像是一种艺术的探险。”张中正指着面前的一件鸡冠花瓷瓶笑着说。

仅是为了画好这一朵鸡冠花,张中正前前后后琢磨了两三年。有的釉烧出来红得不够鲜艳,有的釉烧出来颜色却不通透。为了表现出鸡冠花颜色的鲜艳欲滴,仅是鸡血红的釉,张中正就反复试烧了30多次。

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釉,可画出的成品却始终让张中正不满意。如何才能让瓷瓶上的鸡冠花形象婉转又颜色鲜明?反复探索后,张中正改变以往的画法,经过多次尝试,浓淡相宜、生动立体的鸡冠花终于“绽放”在瓷瓶上。

“每一件作品创作的过程都很痛苦,但是最后的作品却也让人甘之如饴。”张中正说。

在创作过程中,张中正将大运河文化和本地文化相结合,把经典故事、传奇人物、传统文化等绘制于泥坯之上。运河千年文化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出“入窑泥灰色,出窑奇幻彩”的独特魅力。

如今,张中正依托工作室和陶艺体验馆,将张陶窑的制瓷、绘瓷技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张陶窑是因运河而兴,传承了几百年,从最早的砖瓦、粗瓷,到现在陶瓷文创品。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张陶窑了解到大运河文化。”张中正说。

2024-08-01 张陶窑制作技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6012.html 1 素胚勾勒,窑火生生不“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