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心慌” 不一定是心脏问题
心慌是人们对于心脏跳动不适感的一种描述,也称为心悸。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改变均可导致心慌,比如心跳特别快、特别慢、跳得不整齐等。
这些疾病也会导致心慌: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心脏收缩存在着调控作用。它出现问题,会导致心律失常。经常出现易激动、心悸,并有怕热、多汗、食欲大增、突眼等表现,就要警惕是否患有甲亢。
颈椎病 较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者颈部突然受力,可能出现心慌、头晕、出汗、恶心,甚至伴有胸闷等症状。此时不必用降低心跳的药物,应以改善颈部不适为先。
胃部疾病 胃食管反流患者会因夜间平卧位导致胃酸反流,引起类似于“烧心”的心脏区域不适。
贫血 贫血较重时会表现为疲乏、头痛、头昏、心慌等症状,可遵医嘱服用药物等进行调节。
心肌炎 若近期有流感病史,之后突然出现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要警惕心肌炎的可能。
患者在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的时候,可以遵医嘱含服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观察症状有无缓解。若长期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生命时报
周末实现“睡眠自由”
为啥反而感到全身没劲
夏日炎炎,很多人选择周末睡个懒觉,以弥补平日里的睡眠不足。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人在实现了这个“睡眠自由”后,却发现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神清气爽,反而感到更加昏昏沉沉,这是为什么呢?
长时间的睡眠会导致身体的代谢速度降低,血液循环减慢,从而使得大脑和身体的供氧不足。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躺在床上,也会感到身体沉重、头脑昏沉。
此外,过度睡眠还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生物钟是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个计时系统,它控制着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体温、激素水平等。当我们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时,生物钟会被打乱,导致我们在应该清醒的时候感到困倦,而在应该休息的时候却难以入睡。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过度睡眠还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的睡眠会让我们的大脑处于低活跃状态,缺乏外界的刺激和挑战。这会导致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健康时报
慢跑和快走
哪个减肥效果更好
慢跑和快走都有助于减肥,但慢跑可能效果更佳。慢跑能更有效地燃烧脂肪、消耗热量,运动强度更大。不过,快走因对关节压力较小,可能更适合长期坚持和那些关节敏感的人。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