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本报通讯员 张景兴
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参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也成为我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扩展的这5处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
自2020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工作方案,确定提名地边界,编制申报文本,争取资金支持……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先后开展了保护工程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建设、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同时,依托“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介绍湿地保护经验做法,传播爱鸟护鸟理念。
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也成为我省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我省世界自然遗产的
“第一张名片”
“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将河北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推向世界舞台。作为我省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张名片’,既充分体现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必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省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张建国说。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位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保护区现有鸟类271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52种。
据了解,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长距离的迁徙。据统计,每年经由保护区的旅鸟种类就达152种,在迁徙季节,每隔5天至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种类及群体。
“黑科技”让湿地
实现“闻声辨鸟”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形成了以芦苇、碱蓬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天然湿地,为水鸟的栖息和繁殖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黑鹳和白鹤等为代表的数十种珍稀水鸟在湿地翩翩起舞,生态修复的成效正逐步显现。2023年5月,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近日,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内,水面平静如镜,鸟鸣声随风传递。面对数量繁多的鸟类,管理部门运用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进行监测和保护。通过AI影像与声纹监测系统,这里实现了“闻声辨鸟”,守护着生物多样性。
确保鸟类栖息环境
处于最佳保护状态
AI影像与声纹监测系统的应用,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系统还能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识别精度和新增物种覆盖范围,对新发现或罕见鸟类的记录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AI影像与声纹监测系统,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管理部门能够更高效准确地追踪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对珍稀濒危鸟类的出现及活动规律作出更精细的评估。同时,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将借助科技手段,科学规划保护措施,适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鸟类栖息环境处于最佳保护状态,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