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县捷地张举庄村的一处宽敞的民居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炸卯榫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泽臣左手握凿,右手持锤开口道:“凿一凿啊,摇三摇。凿子必须拿正,与木料垂直。”
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后,木料上被凿出了一个规整的长方凹槽。
“开榫头有讲究,要求榫头开得不‘肥’又不‘瘦’,不歪又不斜,断肩不过别伤‘肉’。”徐泽臣一边敲打一边介绍炸卯榫技艺。
炸卯榫技艺就是将榫头剥棱、顺坡。榫头呈梯形,从卯的一侧凿进去。随着受力,榫渐渐地从卯的另一侧冒出头。榫和卯完全契合后,被用力拉伸、摔打都不见丝毫的松动。
2
岁月折射的匠心
徐泽臣身后的墙上分门别类地挂满了各种工具。锯、刨、斧、凿、锛,每一样工具,都被工匠人的手触摸得圆润光滑。
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老工具是徐泽臣家传的“宝贝”,徐家承续了百年的炸卯榫技艺,离不开这些工具的打磨,因此,徐泽臣对每一样工具都如数家珍。
100多年前,徐泽臣的祖父徐玉谱在运河边开了一家木匠铺,堂号“崇兴堂”,并以此为生。当年,徐家的木匠铺在周边的十里八村都很有名。徐玉谱使用炸卯榫技艺制作的木制品,因其牢固稳定的特点,深受乡邻们的欢迎。
“听长辈介绍,炸卯榫技艺很早就出现了,很多地方的木匠都曾使用这项技艺制作木制品,我们家就是其中之一。”徐泽臣说。
出生于木匠世家,作为炸卯榫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徐泽臣从小就是在父亲徐钢均的锯刨钻凿声中长大。徐泽臣高中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正规地学习木工。
“刚学习木工的时候,我拿着斧子对着木头无从下手,常常是乱砍一气,木屑乱飞。经过父亲手把手教导后,才知道这一榫一卯,看似简单,却千变万化,巧夺天工。”徐泽臣说。3年后,经过父亲徐钢均的真传实教,徐泽臣已经能够独立制作木制品。
“我父亲说我可以毕业了,为了检验这几年的学成,我就带着木工工具独闯东北。”徐泽臣说,他年轻时曾在吉林的山区一干就是3年,那里的人们都觉得他制作的器具得心应手、坚固耐用。
随着自己木工手艺的不断提高,徐泽臣制作的木制品越来越广泛,从中式家具、房屋门窗,到仿古建筑,徐泽臣的木工活儿越做越大,而他这一干就是近40年。
加工好木料,再用刨子把木料找平,然后划线,凿卯,开榫,每一道工序都对制作工艺有极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榫卯在选料上也很有讲究。
“选料要细,一般榫料要选择在阳面生长的木材,这样的木材硬度适中且带有韧性;卯料更讲究,一般选用阴面生长的抗冲击性更强的木材,而且木材不能有裂纹。”徐泽臣说,选好料算是第一步,后面锯刨钻凿,要学的东西太多。
至今“崇兴堂”的炸卯榫技艺已传至第四代,徐泽臣的儿子徐茂祥跟着他学习炸卯榫技艺。
3
藏在木头里的精髓
在徐泽臣的另一处住所,除了一屋子各式各样的老工具外,还能看到不少他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木推车、米斗、耧车……每一样都蕴含了厚重的历史痕迹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徐泽臣说:“炸卯榫技艺,靠的不仅是头脑里的智慧,还要有手上的功力。如果榫卯之间密合不足,就会影响其稳固度,而缝隙过大又会影响柔韧度。所以啊,必须得做到榫和卯的恰到好处,既‘可丁可卯’,又‘严丝合缝’。可以说,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站在一辆木质耧车前,徐泽臣指着面前榫卯结构的耧车说,“如果耧车不用炸卯榫工艺,长时间使用后,榫卯咬合的地方会出现空隙,牛在前面拉,耧车在后面就像要散架一样嘎吱嘎吱一直响,影响耕种的进度。这个炸卯榫耧车有100多年了,现在推起来还是十分牢固的。”
徐泽臣不但将祖辈传续下来的技艺传承发扬,更是将看得见的技艺妥善保管,满屋的炸卯榫木制品虽然无声,但质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炸卯榫之奇、工匠技艺之妙。
除做木工活儿外,徐泽臣还喜欢看书写毛笔字。“做木工活儿要提气凝神,心烦气躁很难出精细活儿。空闲之余写毛笔字、看看书,都能让身心沉静下来。”徐泽臣站在书桌前展纸挥毫,他身后满墙的藏书仿佛都能讲述出一个个故事。这是他多年前拿出家里积蓄购置书籍建起的“农民书屋”。
自己家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后,徐泽臣深感传承传统文化重任在肩。
这段时间,他腾出一处住宅,一心扑在打造木工体验馆上,希望让流传下来的技艺在木屑纷飞间,更好地被人们了解。
“榫卯是我们国家传统木作行当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粹,也体现着工匠精神。我建这个公益性体验馆,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周末带着孩子来体验木工榫卯的独特技艺,感受木制品的博大精深。”徐泽臣说。
1
卯榫之间 凹凸之巧
“榫卯是传统木作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两个构件利用凹凸部分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技艺。这凸出来的部分叫‘榫’,俗称榫头;凹进去的部分是‘卯’,也叫榫眼、榫槽。”拿着两根锯好的木条,徐泽臣耐心地介绍起来。“基本的榫卯结构是把这个榫头插到那个榫眼中,两根纵横的木条连接并固定好。榫卯相扣,契合为一,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匠心与精细技艺。”
榫卯的起源比较早,关于榫卯的起源也很多,传说春秋时期鲁班使用榫卯技艺制作了鲁班锁。其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榫卯结构就已经出现在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屋中。从文献资料来看,宋代丁度《集韵》及北宋时期重要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都曾记载榫卯技艺。
作为一门手艺,榫卯有着太多的历史沉淀和前人的智慧。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木工技艺的精粹。
炸卯榫是榫卯技艺之一,简单来说炸卯榫就是榫大于卯。在凿卯、开榫时,卯要比榫头小几毫米。榫头经过特殊加工后,用锤子进行组装。安装每一个榫卯时,都要一气呵成。炸卯榫结构一不用胶粘,二不用楔子,三不用钉子,却格外坚固耐用。
“一般情况下,使用榫卯技艺制作的木制品,在日积月累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随着晃动会发出吱呀的声音。然而,使用炸卯榫技艺制作木制品,即使经常使用、晃动,木制品也会格外牢固。”徐泽臣展示着手中使用炸卯榫技艺制作的木制品说。
虽然榫头硬生生地从卯里面挤过去,但榫卯构件却能完好无损,足见炸卯榫之奇、工匠技艺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