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7月18日早上5点多,18岁的李东林起床洗漱。半个多小时后,他带着防晒衣和遮阳帽出门了。
这一天,他要和其他几名队员集合,去黄骅一处文物遗址进行文物普查。
最年轻的文物普查员
李东林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人。他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他就趁着周末不上学,拿上自己攒的零花钱、骑上三轮车到附近的村里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
有一年,在河边玩耍的李东林意外发现河床上有许多陶器碎片。这些陶片上带有文字和花纹,这一下子可把李东林高兴坏了。
在之后的几天中,李东林心心念念地想了解这些陶片的渊源,催着父母给他买来了相关书籍。
后来他又通过网络查询、向村上老人请教等,这才知道那里是古城遗址。这也让他大胆猜测这陶片很可能和遗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后来,李东林将捡到的陶片拿到黄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研究,证实了他的猜想。
从那之后,李东林发现的文物标本越来越多,达到了百余件。
为了让这些藏品得到妥善保管,李东林的母亲把家里闲置的三间平房收拾出来,让他用来陈列自己的藏品。
当自己的“小小博物馆”里的藏品越来越多,李东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研究这些藏品了。
看着自己一屋子的残片,李东林的心里萌发了将它们恢复原貌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学习文物修复的方法。
这些年,经他手修复的文物标本多达几十件。这也成了他最自豪的事。
2022年8月份,即将成为高中生的李东林想要为这些文物标本找一个永久“归宿”,于是把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李东林捐赠的文物标本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民国时期。
因为掌握的文物知识比较多,2016年,10岁的李东林就被黄骅市博物馆聘为“文物保护志愿者”。
去年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各地陆续开启文物普查工作。今年6月份,黄骅开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李东林积极报名,成为这次文物普查工作黄骅最年轻的文物普查员。
“卡边”和“探铲”
李东林接触文物有十多年时间,并且在文物鉴赏、修复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
可参加文物普查,对他来说是第一次。
上一次全国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还是10多年前,那时候,李东林还是个孩子。
这次能成为文物普查员参加文物普查工作,李东林说他觉得既荣幸又激动。
“刚开始,我以为文物普查就是上文物遗址去转一圈,简单看看就行了。”李东林说,没想到文物普查工作会这么辛苦。
每天早上6点多,他会和黄骅市博物馆的几名工作人员集合出发。
“这一天的工作就算开始了。”李东林说,到了遗址,他会和一组的成员先对遗址的保护情况进行简单查看。
“这项工作需要无人机配合完成。”李东林说,无人机会在上空对遗址的全貌进行拍摄。
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对文物遗址进行“卡边”。
所谓的“卡边”,就是对文物遗址的面积进行测量。
“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费力。”李东林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里,会对相应的遗址有一个详细的描述。
“我们会根据描述里的内容,对遗址的边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李东林说,之后他们就要用专业的探铲工具进行探铲,“按照惯例,用探铲向下打到生土为止”。
“然后我们再从土样里看,有没有文物遗迹。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这一次普查的内容更详细。”李东林说,“我们得保证我们的‘卡边’范围之外,没有文物遗迹,这才算真正的‘卡边’成功。”
李东林说,达到这种程度后,要在遗址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中间点的位置,通过专业设备,卡一下遗址的面积。
“这个面积不能和上一次文物普查时有太大的出入。”李东林说,这样看似简单的一项工作,要普查员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才能完成。
“在‘卡边’的过程中,东南西北这几个点的确定,就要靠普查员走路完成。”李东林说,而在确定这几个点的过程中,普查员不知道要在遗址周边走上多少遍。
李子札村的八亩洼遗址,面积仅有1万多平方米,但就是这样一处遗址,完成“卡边”工作,李东林他们也反反复复卡了几个小时。
“现在正值伏天,我们身上的衣服湿透、脸被晒黑。”李东林说,不仅如此,他们每天都要走3万多步。
玉米地里找遗址
刚开始得知自己能做文物普查员,李东林激动又兴奋。
可真跟着年长的普查员走进遗址进行实地调查,李东林很紧张。
“生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失误,影响了对文物遗址的判断。”李东林说。
文物普查工作,不仅累,还需要很多的文物知识。
“因为随时需要对现场的瓷片等作出断代。”李东林说,只有这样,才能把两个遗址明确地区分开来。
在常郭镇故县古村落遗址实地调查时,遗址附近已经种满了农作物。
“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中的记载,这个古村落遗址附近有一定的参照物。”李东林说,但当他们到现场时,发现当年的参照物有的已经不见了。
为了将古村落遗址描述得更详细,李东林跟着其他队员在一片玉米地中寻找古村落遗址的边界。
因为这个古村落遗址与章武城遗址临近,李东林他们在两地的交界处捡拾了一些瓦片。
“原来我们以为瓦片所在处是古村落遗址。”李东林说,但通过他们对瓦片的判断,发现这些瓦片是章武城遗址的瓦片。
“这样,我们就要经过不断地探讨,再实地考察。”李东林说,在大家探讨、印证过后,才确定古村落遗址的边界。
为了做这些工作,李东林他们要不断在玉米地里走来走去。
“辛苦确实是辛苦,但是能将每一处遗址都描述得更精确,能让每一处遗址得到最大的保护,我们很高兴。”李东林说。
文物普查工作是辛苦的,但在辛苦中,李东林也能寻找到很多乐趣。
文物普查过程中,稍有闲暇的时候,李东林就会犯“职业病”——在遗址找文物标本。
“看见一片残片,我都要好好看看,生怕错过有价值的文物标本。”李东林说,这些天,虽然他还没有在普查过程中发现比较有价值的文物标本,但据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介绍,其他普查小组在普查过程中发现了比较有价值的文物标本,“这也是文物普查的意义之一”。
小普查员的梦想
在遗址的工作完成后,还不是文物普查员一天工作的结束。
下午他们要把采集到的文物标本带回到清洗室进行清理洗刷。
经过刷子的清理,文物标本暴露出原本的纹饰和颜色。他们能更容易分辨出时代和工艺。
文物标本被洗刷干净后,还要被晾干、拍照。
文物普查员还要对当天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复查,对新发现进行研究论证,有不同意见的话就请教专家,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李东林说,这样下来,每天他们结束工作后,就到了下午6点多。
“虽然很辛苦,但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向专业老师学习的机会。”李东林说,这也是他一直期待的生活。
“黄河故道,南北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这座面朝大海的小城黄骅蕴藏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张宝刚说,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其实是对黄骅历史文脉的又一次梳理。
据张宝刚介绍,黄骅境内现有文物遗址200多处,这都需要包括李东林在内的10位文物普查员一一进行普查。
“工作量大而且很辛苦。”张宝刚说,尤其是新时代对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文物普查工作更容不得半点马虎。
“希望更多像李东林这样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他们能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力量。”张宝刚说,也希望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工作能将黄骅的历史脉络挖掘得更深入。
今年9月份,李东林就要成为一名高三的学生。
李东林说,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坚定了他以后的学习方向。
“我上的是职业高中,准备明年报考文物考古专业。”李东林说,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需要他更加努力。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尽全力,希望能通过以后的专业学习,为家乡的文物考古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李东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