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民李萌(化名)与母亲就一篇“科普文章”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母亲坚信文章中有视频、有图,还有各种所谓博士、医疗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是假的;李萌仔细辨别文章发现,文章为AI生成,平台也进行了辟谣,肯定是假的。
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猫有关——有一名女生抱着猫玩,得了一种绝症叫“毛病”,后期整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李萌母亲坚决反对她养猫,因为害怕她也患上“毛病”。李萌对此哭笑不得,“真希望我妈能少上点网”。
被“AI谣言”坑骗的远不止李萌母亲。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布了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如发布“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的账号所属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篇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经营着5家这样的机构,运营账号达842个。
用AI编造不实消息
方法简单传播迅速
6月20日,上海警方发布通报,两名品牌营销人员为蹭热度,编造了“中山公园地铁站捅人”等不实信息,相关人员已被警方行政拘留。通报中,有个细节引人注意:一名造假者使用AI软件生成视频技术,编造了地铁行凶的虚假视频等不实信息。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利用AI造谣现象频发,且传播速度极快,一些谣言造成不小的社会恐慌和危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的AI谣言中,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达43.71%;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高达99.91%,其中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行业更是AI谣言重灾区。
那么,利用AI制造一篇假新闻究竟有多简单?
记者用市面上流行的多款人工智能软件测试发现,只要给出关键词,就能在几秒钟内立刻生成一篇“新闻报道”,包括事情详细经过、评论观点、后续做法等,只要加上时间地点,再配上图片和背景音乐,一篇以假乱真的新闻报道便制作完成。
除了AI新闻,科普文章、图片、配音视频、换脸后模仿声音,这些都可以利用AI产生,在人工进行微调并融入一些真实的内容后,它们就会变得难以辨别。
为获流量牟利造假
涉嫌构成多种罪名
有些AI软件的“造谣效率”非常惊人。比如,目前出现了“一天能生成19万篇文章”的造假软件。
据查获该软件的西安警方介绍,警方提取了该软件7天保存的文章,发现总量超过100万篇,涉及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账号的使用者有组织地将这些“新闻”发布到相关平台,再利用平台的流量奖励制度等获利。目前,该案涉及的账号已被平台查封,有关软件和服务器也被关闭,警方还在对案件进行深挖。
在多起AI造谣事件背后,造谣者的动机主要源于引流和借此牟利。
“用AI批量生产爆款文案,突然你就变有钱了”“让AI帮我写推广文,1分钟搞定3篇”“图文创作,AI自动写文章,单号轻松日产500+,可多号操作,小白轻松上手”……记者检索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有类似“致富”文章流传,评论区还有不少博主在推送。
今年2月,上海公安机关发现,在一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某艺人“命运多舛、含恨离世”等短视频,引发大量点赞和转发。
经查,该视频内容系伪造。视频发布者到案后交代,他在某电商平台上经营一家土特产网店。由于销量不佳,他便通过编造夺人眼球的虚假新闻给网店账号吸引流量。他不会视频剪辑,便利用AI技术生成文本和视频。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强告诉记者,利用AI编造网络谣言,尤其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可能涉嫌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影响到个人或企业的名誉,可能涉嫌刑法诽谤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名誉罪。如果影响到股票证券、期货交易,扰乱交易市场,可能涉嫌刑法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持续完善辟谣机制
明确标注合成内容
为治理AI造假乱象,深化网络生态治理,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平台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
早在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就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信息来源标注展示。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等内容的,必须明确加注虚构标签。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辟谣机制,一旦某一条信息被甄别为谣言,要立刻进行标注,并且向浏览过该谣言的用户再次推送,进行辟谣提示,以免该谣言进一步传播,造成更大的伤害。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