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上,在青县盘古镇马庄子村的一片树林中,光影摇曳。人们头戴照明灯仔细地在树上寻找着什么。
那些人在干啥?原来是许忠胜正和村民们在抓知了猴。
许忠胜笑着说:“这些知了猴可是我和3位合伙人‘种’在地里的。知了猴又名金蝉,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因其风味独特、富含优质蛋白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知了猴也能“种”?记者带大家一探究竟。
抓知了猴
许忠胜和同伴儿头戴照明灯,拎着小水桶,穿梭在树林中,照明灯的光照亮了身旁的树。只见树身1米左右的位置缠绕着一层胶带。光滑的胶带就像一道屏障,拦住知了猴继续往上爬。
许忠胜顺着树根部向上寻找着知了猴的身影。他找到知了猴后,快速抓住,放进小水桶中。
看着小水桶中的“战利品”,许忠胜说:“今年,我们养殖基地的知了猴第一年出土,品质不错。不过,如今已经到抓知了猴的尾声了,现在的产量比原先少了很多。高峰期时,一棵树上就能抓到二三十只知了猴。”
许忠胜是青县盘古镇马庄子村人,也是马庄子村党支部书记。
现在他们抓的知了猴是2022年“种”进这片林地的。在“种”知了猴之前,他和3位合伙人一起在马庄子村流转了30亩土地,种上柳树和榆树。柳树和榆树会给知了猴提供充足的营养汁液。
临近知了猴出土的日子,许忠胜和同伴儿经常会去地里转转,看看树下有没有洞,树上有没有知了猴或者知了猴蜕的皮。
6月16日,许忠胜格外高兴,他在地里发现了刚破土而出的知了猴。
“长时间的等待终于要有成果了。”许忠胜说。
第一天,他和同伴儿抓到了10来只,第三天抓到了300多只,第六天抓到了2000多只。这让许忠胜等人很是兴奋。
“天气闷热潮湿,知了猴出得会更多。晚上8点多,是知了猴破土而出的黄金时间。我们要与知了猴抢时间,在它们蜕皮之前,将它们抓住。”许忠胜说,有时他们在地里要忙到深夜。
随着知了猴产量的增加,他们4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就在村里雇了几位村民一起抓知了猴。
每天晚上7点多,树林里就会变得很热闹,灯光随着人前进而移动。大家每人负责一行树。当看到一棵树上有多只知了猴时,每个人都会很兴奋。
一位村民说,她挺喜欢抓知了猴的,小时候也经常去抓。现在干这活,她既高兴,又能挣钱。
回到家,许忠胜等人还得给知了猴“洗澡”,装罐。第二天一大早,这些知了猴就会被送到客户那里。
“种”知了猴
许忠胜的同伴儿张天锦、韩亮来自马庄子村附近的园里村,徐志达来自北京。他们因“种”知了猴走到了一起。
90后的张天锦是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在合伙“种”知了猴之前,他已经小面积试验过,什么样的树更适合养知了猴,一亩地养多少知了猴不会对果树造成影响。
“那时候就是小打小闹,‘种’下的知了猴没有对外销售,只是村民、朋友们抓来吃。”张天锦说。
2020年,经朋友介绍,张天锦、许忠胜认识了来自北京的徐志达。那时对养殖知了猴感兴趣的徐志达,正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大家不谋而合,开始了“种”知了猴的创业之旅。
流转土地、栽种柳树榆树、买含有蝉卵的树枝……凑在一起的四兄弟就忙开了。
2022年,孵化出来的蝉蚁钻进土中。差不多24个月后,它们会破土而出。
“为了观察蝉蚁成活情况,我们也会挖开一些土看看。”许忠胜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问题。在“种”知了猴前,他们没有对土地进行深耕,土壤板结过于坚硬对知了猴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学习摸索,总结经验,争取“种”下批知了猴的时候,能避免这些问题。
他们了解了很多知了猴养殖成功的案例,信心十足,又迈出了下一步,在园里村流转了300亩土地,栽上柳树,种上玉米。
现在又到了“种”知了猴的时候,他们夜间去马庄子村养殖基地抓知了猴,白天还要去园里村的地里“种”知了猴,忙得不亦乐乎。
这回,他们提前对土地进行深翻,为蝉蚁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种’知了猴可以挂枝,也可以直接撒蝉蚁,得根据天气、土地、树木的情况来定。”徐志达说。
在地里,韩亮先用锄头将野草锄掉,然后松土。徐志达紧随其后,手里端着一个塑料盒,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蝉蚁。他用小勺轻轻舀起一勺蝉蚁,均匀地撒在柳树下,眼见着这些蝉蚁往土里钻。
天气炎热,他们的脸上挂满汗珠,但手里的动作没有停。“蝉蚁孵化出来后,4个小时内就要入土,不然会影响成活率。”韩亮说。
孵化蝉蚁
今年,徐志达和韩亮在地里投放的蝉蚁是他们在自己的孵化棚里孵化出来的。
去年,他们从山东等地买来了带有蝉卵的树枝。这些树枝上的卵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孵化出蝉蚁。
走进孵化棚,记者看到,百万根带有蝉卵的树枝被捆扎后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每个架子下面兜着黑布。蝉蚁孵化出来后,直接落到布上。
这里的每一根树枝在徐志达眼中都是“宝贝”。他拿起一根树枝说,长约15厘米的带有蝉卵的树枝上能产出差不多400只蝉蚁。在孵化棚一旁的房间内,放着一个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徐志达能清晰地看到蝉卵的孵化情况。
徐志达作为团队里的技术担当,流转了300亩地后,就常住青县了。
蝉卵孵化时要保持较高的湿度。这些带有蝉卵的树枝享受的待遇挺不错。徐志达会指导着工人为它们“泡澡”,或者进行“淋浴”。
“在孵化的过程中,除了保持湿度,一定要注意除螨虫,不然的话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徐志达说,寄生在树枝里面的螨虫,主要以蝉卵为食物来源。螨虫繁殖能力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能在几天内大量繁殖,严重影响到蝉卵的孵化率。
光过螨虫关还不行,孵化出的蝉蚁也有敌人。想要让蝉蚁安全地进土生活,徐志达等人要提前一周左右时间清理地里的蚂蚁、蜘蛛。
看着布上又有了一层蝉蚁,徐志达和韩亮利索地将蝉蚁收到一个塑料盒里。
再过几天,他们还会在30亩林地里投放一些蝉蚁。
“每年都需要补充一些蝉蚁,保障今后知了猴的产量。”徐志达说,很多商户向他们预订知了猴,一只1.2元,今年知了猴产量供不应求,这也成了他们幸福的烦恼。
游客来了
树下抓知了猴是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呀。很多游客看到许忠胜等人拍的抓知了猴视频后,争相来到知了猴养殖基地享受抓知了猴的快乐。
“知了猴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几十位游客前来,有天津、沧州市区的,也有献县、青县的,多是一家人出行。”许忠胜说。
7月初,有一家10口人一起来到了知了猴养殖基地。
刚开始,孩子看到树上的知了猴不敢用手去触碰。玩着玩着,他就独自敢抓了。
这个家庭中一位年长的女士对许忠胜说,她小的时候,夏季晚上会去抓知了猴。每次都能抓20来只,拿回家用盐腌好,干煸一下,就成了一道美味。近年来,她感觉知了猴少了,小孙子这也是第一次体验抓知了猴。
一家人比赛抓知了猴。“这棵树上有好几只,赶紧过来抓”“看我抓得不少吧”……炎炎夏夜,抓知了猴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
这家人一共抓了400多只,最后决定带走200只。
临走时,孩子还有点意犹未尽,一直问大人什么时候再来抓知了猴。
“现在抓知了猴已经接近尾声了,有想来的游客打电话,我一般都会说明情况,让他们明年再来,到时候知了猴会更多,体验感会更强。”许忠胜说。
除了前来休闲娱乐的游客,还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想要学习养知了猴的技术。
“附近村里的人看到今年养知了猴收益不错,有的也开始动心想要养知了猴。”张天锦说,青县有不少人种果树。如果在果园里养知了猴,掌握好投放的数量,上面摘果,下面“掘金”,双份收益,也不错。他们也希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明年将是“种”下的知了猴破土而出的高峰期,张天锦对此充满着期望,他们想建立集孵化、养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打开更大的市场,让知了猴走上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