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时间是7月15日至8月23日,又是40天“加长版”。入伏以来,各地中医院预约“三伏贴”的人明显增多。
据悉,“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源于其独特的“冬病夏治”理念。传统中医认为,每年农历“三伏”季节通常为阳气最为旺盛之时,可以对一些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及疾病进行治疗或预防。
但医生提示,“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大家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疾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患者,可以使用“三伏贴”。小儿、老人(60岁以上)中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也可使用“三伏贴”。
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吐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不建议进行“三伏贴”贴敷治疗,或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
取下贴敷药物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小儿、久病者、体弱者、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