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年前夕,我去黄骅的姥姥家小住几天放松心情。令我没想到的是,在这几天里,我还学会了一项了不起的“新技能”,那就是蒸面花。
蒸面花是当地特有的一项风俗习惯。姥姥先把发好的大面团放到案板上进行揉搓,边揉边跟我说:“蒸面花的面一定要揉硬了,刻出来的面花才劲道好吃、花型好看。”经过姥姥反复揉搓,面团终于变得硬邦邦的。
然后,姥姥把面团搓成一个长条,再把它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团。我学着姥姥的样子把这些小块的面团再次进行揉搓。我发现揉面团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似柔软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变得越来越硬。面团变硬了,也就更难揉搓。
我感觉我的胳膊快废了,揉面团的手也十分酸疼。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揉成的面团勉强在姥姥那儿过了关。我心里暗想:面花好吃,可是真不好做啊!
接下来,要给揉硬的面团刻花了。我挑选了一个有着蝴蝶形状的模具进行刻面花环节。由于面团很硬,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非常用力按压才行。经过我的无数次按压调整,面团与模具才完全吻合上。这时,我的双手由于长时间用力,已经变得酸疼而无力。
我用尽全身力气,使劲把刻好的花模“啪”的一声摔打在案板上,一个栩栩如生的蝴蝶面花就诞生啦!
我开心地大叫着:“我会刻面花啦!”姥姥一边轻轻为我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刻得真不错,你可以‘出师’啦!”
最后,我们将刻好的面花醒发后,放到笼屉上蒸制20分钟。这20分钟对我来说无比漫长,我总是忍不住想要掀开锅盖,看看我做的面花蒸得怎么样了。姥姥说,中途不能开锅盖,不然会影响面花成品。
我只好站在锅边,望着锅沿里升腾起的热气出神,我仿佛看到我的面花在热气的蒸腾中一点一点变大的样子。终于,热气腾腾的面花出锅了,它们一个个白胖胖、软乎乎,在我眼中就像艺术品。出锅后,我们给它们分别点上了红点,大功告成!
面花相比馒头,口感要好得多。它深受人们喜爱,也就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今,面花的制作技艺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古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