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草莓端上桌,市民周佳琳和4岁的儿子元宝坐在桌前。
周佳琳学着元宝平时的样子,把每个草莓的尖部都咬下去了。元宝一下子有点懵,看着剩下的草莓不乐意了。
“妈妈,你把尖尖都吃了,我只能吃剩下的了。”元宝说。
“你能这么吃,我为什么不能啊?”周佳琳说。
这类“反向育儿”的方法,在社交媒体上颇为吸睛。“反向育儿”的核心是“走孩子的路”:顺应孩子的逻辑,模仿孩子的行为,给予他们更多主动权,用别出心裁的互动,引导孩子探索行为边界,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草莓没有尖儿
周佳琳今年28岁,最近她发现,刚刚端上餐桌的水果,转身就缩了水。
“草莓没了尖儿,西瓜没了心儿,苹果和梨最甜的部位也消失不见了。”周佳琳说,开始,她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后来所有的水果都惨遭“毒手”。
“从此以后,我们家的大人就没有吃过完整的水果,每次一家人都在吃他剩下的‘残羹’。”周佳琳说。
不光是水果,家里蒸的包子是没有馅的,外卖点的比萨只剩下了边,大盘鸡里没有了鸡……
周佳琳不知道4岁的儿子元宝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东西变得如此刁钻。她决心改掉元宝这些小毛病。
背着儿子,周佳琳把丈夫和父母喊到一起,四个人一致通过了一个好策略。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当看到妈妈把自己最喜欢的草莓尖儿都吃掉后,元宝大喊:“我是个小孩,你得让着我。”
这时候,姥姥从厨房走了出来:“在我眼中,你妈妈也是孩子,你们一样呀!”
周佳琳对元宝比了个耶。元宝看见妈妈不肯让步,顿时大哭起来。
第二天,周佳琳又端上了一盘草莓,这回元宝快速地抢了个草莓咬下最甜的尖儿,又想接着吃下一个。
没想到周佳琳用更快的速度,抢在元宝前面,把一盘草莓吃得光剩尾部了。
以后,周佳琳全部按照元宝的方式吃。一连几个回合下来,元宝从开始的哭闹到后来的接受。
在一次聊天中,元宝郑重地向妈妈道歉了。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迁就他,我只是以他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不好。”周佳琳说,“我觉得这种‘反向育儿’方法比单纯的说教有用。”
周佳琳想着“走孩子的路”,并不是让孩子无路可走,而是让孩子知道他走的是一条错路。
“不自己吃饭就别吃”
34岁的王晓莹是市区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她有一个6岁多的儿子。
王晓莹的儿子小时候是由王晓莹的婆婆在老家带的。
“老人家心疼孩子,穿少了怕冻着、吃少了怕饿着,所以他小时候吃饭都是我婆婆追着喂。”王晓莹说,尽管她跟婆婆强调过多次,不要追着喂孩子。
今年9月份,王晓莹的儿子就要回市区上小学了。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市里的环境和作息,7月初,王晓莹把儿子带回市区自己带。
回家后的孩子,还保留着在奶奶家生活的作息习惯。
“他别的都还好,只是吃饭这方面,可能是让奶奶喂饭喂习惯了,自己几乎不动手吃饭。”王晓莹说。
“他都快7岁了,我不可能像我婆婆似的天天追着他喂饭。”王晓莹说。
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吃饭的习惯,王晓莹跟孩子说过几次。可她发现,儿子一旦没人喂饭,基本上吃不了两口。
王晓莹冲孩子喊:“自己拿勺子、筷子吃饭。”可孩子对于王晓莹的“喊”熟视无睹,就坐在那等着喂饭,一种不喂不吃的状态。
这样反复几次,孩子依然不能独立吃饭。后来,王晓莹开始了反向操作。
一次吃午饭时,王晓莹没给儿子盛饭。看到王晓莹坐在餐桌前吃饭,根本没喊他,儿子有点儿好奇。
“一顿饭不吃,他不是很饿,所以也没找我要饭吃。”王晓莹说,到了晚饭的时候,她照样没喊儿子吃饭。
“这一次,他有点儿饿了,主动坐到饭桌前,想要吃饭。”王晓莹平静地说,“想要吃饭自己动手。”
当王晓莹将儿子的饭摆到餐桌上时,儿子拿着勺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样做了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吃饭已经很主动了。”王晓莹笑着说。
“你的作业不是我的作业”
今年35岁的市民郭杰家住运河区一建小区,她也是“反向育儿”方法的受益者。
郭杰的女儿天天马上要读小学四年级了。
郭杰说,天天写作业的时候,一直非常磨蹭,不仅要催,还要盯。坐在写字台前,要么开始愣神,要么玩文具。经常是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她磨磨蹭蹭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一开始,郭杰没有办法,只能陪着天天写作业。
“陪着她写作业,我啥也干不了。”郭杰说,特别是天天一磨蹭,她就很生气,忍不住要发火。
一天两天还好,郭杰陪了孩子几个月,情绪一度濒临崩溃。她说:“我觉得自己都要犯心脏病了。”
每到写作业的时候,天天发愁,郭杰也焦虑。
后来,郭杰了解到“反向育儿”的方法,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郭杰没有盯着天天写作业,让她自由活动。天天看妈妈没有提醒她写作业,也没有盯着她,就彻底放松了,干脆不写作业了,开始玩,甚至玩得忘了有作业这回事。
果然,没有写作业的天天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天天回到家,郭杰问:“不写作业感觉怎么样?”
“非常不好,同学们都按时交上了作业,只有我没有交。”天天很是自责。
当天晚上,天天放学后没用妈妈催就写起了作业,速度也比平时快多了。
从那天起,天天和妈妈约定,以后一定先写完作业再玩。
“夏天再也不穿靴子了”
在运河区天成名著小区居住的王禹晴也尝到了“反向育儿”的甜头。
王禹晴有一个8岁的女儿然然。然然从小就是个爱美的小女孩,对穿衣打扮常有自己的想法。为此,王禹晴和女儿没少生气。
从上幼儿园时,然然就喜欢自己挑选衣服穿。“孩子完全是凭自己的喜好穿衣服。刚开春,就非得穿裙子去上学。”王禹晴苦口婆心地告诉女儿,“现在天气冷,还不能穿裙子,等过两天暖和了再穿。”
每天早晨穿衣服时,王禹晴都会和女儿发生类似的对话。王禹晴觉得非常累心。
然然尤其喜欢新衣服,每次买来新衣服,不管季节合不合适,都要闹着第一时间穿。一年夏天,王禹晴看着反季羽绒服便宜,就给女儿买了一件。
结果然然看到了,非要穿出门。王禹晴当时哭笑不得,就让闺女穿着新买的羽绒服在屋里待了一会儿。没几分钟,然然就热得脱了下来。
看到女儿没等自己劝就把羽绒服脱了,王禹晴突然发现: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苦口婆心地劝说要有效。
这两年,王禹晴在网上看到“反向育儿”的方法才知道,原来很多家长都在用这种方法和不听话的孩子斗智斗勇。
最近,然然想起自己有一双马丁靴,想穿上它配百褶裙。
王禹晴告诉女儿:“那双马丁靴是加绒的,现在是夏天,穿着太热了!”
“妈妈,我看很多漫画上的女孩都是这么穿的,特别帅气!”然然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王禹晴刚想再说什么,突然想起“反向育儿”,就将马丁靴找了出来。
看着女儿兴高采烈地穿着马丁靴出去玩。王禹晴心中竟有了点恶作剧的感觉:看你中午回来说什么!
中午回家,女儿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穿靴子确实太热了。我以后可不这么穿了!”
妈妈慢下来,孩子反而急了
“一两次教训,比苦口婆心说百遍更有效果。”家住运河区万泰丽景小区的90后妈妈李亚菲说,她用“反向育儿”的方法改变了儿子二丁做事拖拉的习惯。
李亚菲说,二丁经常拖拉,卡着点上学,可是他想要出去玩时,却很少拖拉。
二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李亚菲每天都会早早喊他起床。二丁却慢吞吞穿衣、洗漱、吃饭。李亚菲一遍遍催促,根本无济于事。
在和一些家长交流后,李亚菲决定模仿儿子的慢行为,让他也体会一下着急的感受。
李亚菲决定从二丁的美术课入手。
每次美术课前,二丁都会和同学玩一会儿游戏。所以,母子俩经常提前半小时到。
当天,快上美术课时,李亚菲故意放慢了速度,换好衣服之后,照照镜子不太满意,又换了另一件衣服。
“妈,你快点,要不我没时间和同学玩了。”“不着急,我再换身衣服。”
“妈,美术课都快迟到了。”“儿子,你的水杯还没装水呢,再等一下。我还得上厕所,儿子你再等会儿”……
李亚菲和二丁较量着。二丁等不及,便自己去倒水,然后拿着车钥匙焦急地在门口等着李亚菲。
李亚菲卡着点将二丁送进美术班。二丁没能和同学玩,有些失落。
第二天早上上课前,李亚菲也不再催促二丁,任由他慢慢吃饭。当二丁抬头看表时,发现已经快8点了,而李亚菲还在化妆。
二丁穿好鞋,抓起书包,开始催促李亚菲:“妈,你快点,我要迟到了。”
李亚菲慢悠悠地穿上鞋,这才出门。放学回家后,母子二人讨论了这两天“妈妈变慢后”的感受。因为有了亲身经历,二丁也认识到了做事拖拉很不好。
从那之后,二丁在李亚菲的帮助下有了不小的变化。李亚菲唠叨少了,也省心了。
“‘反向育儿’,把握好度,是个不错的方法。”李亚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