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圣哲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在东光县连镇镇小邢村村委会的一间屋子里,有一面墙十分惹眼,上面摆放着几十个荣誉牌匾和证书。
近年来,小邢村破陈规、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小邢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村民工作生活好
红白事上讲文明
一进小邢村,村口的“全国文明村”牌楼十分醒目。村口两侧的企业鳞次栉比,工人们往来穿梭,一派忙碌景象。
小邢村是个人口仅有645人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里的企业将近90家,大多从事铸造、包装机械、机械加工等相关行业,年产值超2.5亿元,纳税近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早在2007年,小邢村就被东光县委评为“亿元村”。
“这些企业同时解决了我们村以及周边地区200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邢恺介绍。
34岁的张辛村村民张宇前些年在新疆从事包装机械销售工作,远离家人,十分辛苦。前年,得知老家附近的小邢村有很多相关企业,可以提供业务销售、车间管理等多个岗位,于是欣喜地前去应聘。
如今,他已成为小邢村一家包装机械厂的管理人员。“收入翻了好几倍,离家还特别近,这么好谁还往外跑呢!”张宇说,他对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
村里经济发展了,村民手里有钱了,有的村民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小邢村制定了村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对村民操办红白事实行统一标准。
村中喜事,由村里统一组织、接送、典礼、录像、就餐。白事一切从简,实行厚养薄葬,不许用白布,不许烧纸;村内建有祠堂,内设有吊唁厅、骨灰堂,死者火化后全部放入骨灰堂;建有容纳700多人的就餐厅,实行简餐制,以大锅菜为主。
村民邢增军去年结婚,婚宴在村里一家农家院饭店里进行。
“我们按照标准,喜酒每瓶30元左右,喜烟每盒不超过10元,算上烟酒,每桌餐标不超过300元。我家请了15桌亲朋好友,总共花了不到5000元。我们村都不攀比,杜绝过度消费。省下钱用在提高结婚以后的生活质量上不是更好吗?”邢增军笑着说。
村子里的大事小情
村务会上一起商量
“附近23个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咱们村的逸夫小学上学。我发现家长们接孩子的时候上厕所是个问题,村里的公厕是不是应该修缮一下?”小邢村村民邢荣升接孙子和孙女放学时,发现了这一问题,立即在村务会上提了出来。
第二天,施工队进场,公厕就开始修缮了。
这样的村务会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由部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加。
“咱们村的文化广场要翻新,想再建一个标准化篮球场。村东的莲心园好多年没维修养护了,今年想集中修缮一下。把大伙儿召集来就是问问各位有什么意见建议?”
“我建议赶紧让施工队进场,争取早点完工。”
“应该在莲心园凉亭的小道上加装护栏,防止有人溺水。”
……
每次村务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
“这在我们村已经是常态了。只要是关于村子发展的大事小情,我们都会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商量。”邢恺笑着说。
狭窄坑洼的小路,随处可见的垃圾,又脏又小的池塘,少得可怜的绿化……原来的小邢村,透露着原始的乡土气息。如今,小邢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大变样。
近年来,小邢村先后投资80万元建起了包括篮球场、老年活动室、演播大厅在内的娱乐中心和广场。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设施配备和功能设置上,注重多元化,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村民们搬进新民居,村里随后投资500万元新建了休闲公园、图书室、健身房、健身广场、仓库、大型医务所以及物业管理中心、公厕、超市等附属公共设施。
休闲公园内,建有人工湖、凉亭、假山、回廊等,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
此外,村里还投资6万元购置了乒乓球台、台球、象棋、锣鼓、演出服等文体用具,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引导村民由单一看电视、玩棋牌娱乐方式向读书、看报、健身等多元化、高层次休闲方向发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让更多的村民和参观者了解小邢村的变化,小邢村建设了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小邢村民俗馆。
馆内划分为旧村生产生活、个体企业发展、老村旧貌、精神文化建设等多个展区。整个展厅既有原始的实物展出,也有保存多年的图像资料。
记者看到,老村旧貌展区通过图片展示了原来的村容村貌,与眼前的村庄新貌形成鲜明对比,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活动展示新气象
典型榜样引领好风气
富起来的小邢村,除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外,还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努力营造百姓居住放心、邻里和谐温馨、环境优美称心、文化活动欢心、服务方便暖心的美丽新农村。
小邢村从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在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开展休闲健身活动。
村里连续多年举办歌唱比赛、演讲比赛、厨艺大赛,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展示农家新气象。多才多艺的村民们,组成了古筝队、舞蹈队、锣鼓队、秧歌队、军乐队等。
除了日常开展文化活动,小邢村在节庆假日还有特殊安排。尤其是小邢村的“春晚”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春晚”上都是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真正达到了“百姓故事百姓演,百姓表演百姓看”。目前,小邢村“春晚”已经成为村子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
典型是力量,更是榜样。小邢村组织开展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十星级文明家庭”“绿色节能减排家庭”创建活动;以个人为主体的“好儿媳”“好婆婆”“敬老模范”“教子模范”等评选活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诚实守信”典型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当模范”的社会风气。
从河南嫁到小邢村的黄秀娟是村民们称赞的好儿媳。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尿毒症的公公,至今已有8年。
7月9日,记者前去采访时,村民任莹莹正在给婆婆刘金芬理发。
“有这样的儿媳妇,我可享福了!她经常给我理发、剪指甲、按摩,家里的大事小事从来不用我费心……”刘金芬对儿媳赞不绝口。
“我对婆婆好,婆婆对我更好,而且婆婆跟邻里的关系特别好。每次她用大锅蒸包子,都送给邻里们。”从邻村嫁过来的任莹莹说,小邢村如今已是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村庄和美的文明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唱响文明新风尚,积极开展典型选树等活动,大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邢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