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第04版:04

“付费内推”是怎样设下求职“陷阱”的

声称只要交几千元中介费就能到“名企”实习,交几万元还能直接入职“央企”——

网上有很多“付费内推”广告

本报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最近,很多应届大学生领到毕业证后开始准备实习或求职。一些大学生发现,有中介在网络平台上推出了“名企实习”“内部推荐”等项目,声称只要交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中介费,就能大概率入职薪资丰厚的“名企”。事实上真能如此吗?

高价“内推”挺诱人

应届大学生被套路

家住沧县的李明洋(化名)刚刚在石家庄一所大学毕业。目前,学习传媒编导专业的他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毕业前,他曾给不少公司或企业投了简历,但都没有收到回复。“我是从民办大学毕业的,在竞争力上和一些知名院校差了不少。”正当李明洋准备去北京试试运气时,无意间在网上的一家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则“内推中介”的消息。对方称,他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修改简历内容并讲授面试技巧,要价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一直为找工作焦虑的李明洋马上按照提示添加卖家为微信好友。问明情况后,对方表示,他们可以直接将李明洋的简历发给一些“名企”的人力资源经理,让他获得实习或入职的机会,价格从3000元到20000元不等。随后,对方还给李明洋发了几份应届大学生签约或入职的照片。李明洋发现,照片上那几位大学生入职的单位都是知名企业,有的甚至是央企。有些心动的李明洋与对方讨价还价后,直接在网上签了推荐合同,并支付了6000元中介费。

当天,李明洋就接到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约他去沧州市区一家咖啡厅接受面试。一名自称人力资源经理的男士和他聊了一些工作的问题后,让他回去等面试结果。一周之后,对方发来信息告知他,面试没有通过。失望之余,李明洋联系了中介公司询问缘由。对方却表示,他们只负责推荐,能否成功入职要看自己的能力。“我这才细看了一下当时签的合同,果真没有‘保证入职’的文字,只提到‘确保进入面试环节’。”这时,李明洋意识到他落入了对方的文字“陷阱”。

心急找工作误入“陷阱”

花钱不少未能入职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求职中介推出的“名企实习”“包过内推”等项目,很多都是用来骗钱的“诱饵”。

在几家知名的投诉平台上,记者以“内推”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不少求职者反映,求职中介存在“虚假宣传”“消费欺诈”“拒不退款”的行为。其中,一名消费者王某投诉一家中介公司开设“内推班”,承诺可以直通电网、烟草等国企。他交了1万多元中介费后并无实质结果。另外一名消费者小李则反映,一家中介公司声称他们和几家大型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会请来应聘企业的老员工给求职者做“一对一”培训,入职率在90%以上。他付费5000元并接受培训的结果却是“未通过入职测试”。

“有的中介机构声称可以‘内部推荐’,并拿‘高薪’作噱头,其实瞄准的是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差。”在一家国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马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公司或企业的招聘流程越来越规范,即便是内部员工推荐的求职者,与其他求职者的待遇也基本相同,都要经过笔试、面试、背景调查等关卡。

“所谓的‘内推’,只是一种简历投递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被录用。其实,求职者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自己有意向的岗位和业务,更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但这并不是一条必过的捷径。”我市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招聘部门经理李先生说。

律师提醒

别被“付费内推”诱导

记者就上述情况采访了我市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李彬。他表示,如果中介机构以“付费内推”为名,提供不实信息或者存在欺骗、诱导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违约。若中介机构实施上述行为时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且骗取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则可能涉嫌诈骗。有些用人单位即便存在内部渠道,那也可能是中介机构与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串通的违法行为。一旦查实,这样的招聘结果也归于无效,求职者将面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

2024-07-11 声称只要交几千元中介费就能到“名企”实习,交几万元还能直接入职“央企”——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3692.html 1 “付费内推”是怎样设下求职“陷阱”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