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里有两张券,一张是旅游的,另一张也是旅游的。”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柳舒(化名)喜欢在商家做促销时囤货,以前囤化妆品、囤卫生纸、囤洗发水……但刚过去不久的“6·18”电商促销节,在囤生活用品之余,柳舒又囤了两件旅游产品。“至于为什么囤了两张,是因为我还没想好去泉州簪花还是去阿勒泰骑马,趁现在优惠就先囤下来,等作了决定再把另一张退了。”
“囤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将机票酒店、目的地门票等旅游产品像日常消费品那样“囤起来”,先买了放着,想用再用,不想用或没有条件用就取消。价格优惠、有效期长、随时可退,种种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直呼“真香”。
看到这里就已经准备下单了?先别急,“真香”背后可能存在陷阱,相关的法律问题还是要提前明晰。
购物车里的“诗和远方”
“全国16座城市18家门店,自由入住1晚含双人早餐通兑套餐699元,部分门店还赠送游轮票、景区门票。”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王迪(化名)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囤货清单:“未来3个月内我肯定会把出游计划安排上,但是目前还没想好去哪里玩,不过预订的这家酒店性价比高,有效期可以到明年,而且可选择入住的地区包括大理、苏州、青岛、长沙等不少热门城市,到时候可以根据目的地再安排。”
“机票+酒店、酒店+门票”等优惠套餐产品应有尽有,“避暑游”“生态游”等各种主题类型丰富。此外,还有“冬游四川1元购”“0.1元抢购188元出行券包”“66元特价机票随心飞全国”等“秒杀”项目供消费者抢购。而有些“囤旅游”的产品则类似于开盲盒,虽然不确定能去哪儿、何时去,但不妨碍消费者先把羊毛薅下来,让向往远方的心有个寄托。
王迪告诉记者,许多旅游爱好者不仅有专属的社群,还有专门的APP,遇上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大家都会及时分享。“这两天高考和中考都结束了,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快放假了,好多群里面就被‘研学游’‘亲子游’这些产品刷屏了,有点类似健身、瑜伽的会员卡,什么时候想去都可以。”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一直在关注秒杀活动,终于抢到了去日本的超低价机票。”“买了一堆的券,不知道这次能否摆脱超时退款的宿命。”……
打开各类社交平台,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事实上,虽然不少企业都承诺可以无忧退改,但是仍然有消费者遇到烦心事。
“本来订了6月1号出去玩,出发前一天脚崴了,医生建议不要到处走动,但是平台却不同意退款。”李琳(化名)在某出行App上购买了一张游乐套票,其首页广告上宣传称先囤券不去可退,但当打算退款时却发现订单显示已完成,且客服表示过期便不可退款。此后,经过多方调解,虽然接受了扣除部分款项的退款方式,但李琳表示对此结果并不满意。
而且,“囤旅游”可能带来的纠纷远不止于此:购买后预约难或者兑换门槛高、节假日需要加价兑换、商家为涨价擅自退单退款、线上承诺一价全包线下实际需要补差价或买保险、“随心买”之后不能“随心退”、各种标识和提示在购买时不醒目不规范;实际服务项目、质量与购买承诺货不对板等问题,都会让消费者“囤旅游”的兴致和体验大打折扣。
厘清权责方能行止由心
“‘囤旅游’的模式并非仅给了消费者方便和实惠,也有利于商家回笼资金,更好地销售淡季产品,有效拉平淡旺季差异,平衡盈亏。”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介绍说,对消费者而言,除了价格因素外,“囤旅游”还有灵活性和便利性的考虑,因为是购买的未来要使用的产品,因而能否方便退改就是该产品本身固有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此前提下,商家承诺‘退改无忧’属于打消消费者购买顾虑的营销手段,如果在消费者无法出行时拒绝退改,或者以各种理由收取高额的退改手续费,就破坏了‘囤旅游’模式的底层商业逻辑;如果没有跟消费者明确说明需要收取手续费且得到消费者同意的话,也可能构成消费欺诈。”
对于有些商家在旅游旺季为了涨价擅自退单退款的问题,马丽红表示,无论是否存在合同依据,商家该行为都是不诚信的。遇到这种问题,首先看合同条款中是否有相应的违约赔偿条款。如果有,可以要求商家依据合同进行赔偿。如果没有合同依据,也可以向商家主张资金占用成本损失。
“任何时候,大平台、大品牌公司的售后保障也会相对好一些,其赔偿能力也更强。”在马丽红看来,消费者始终是自身权益维护的第一责任人,应谨慎选择平台和商家。同时,购买“囤旅游”产品时要仔细阅读使用产品的条件和退改规则,避免落入消费陷阱,给自己美好的旅行安排带来阴影。最后,要及时保存证据,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商家协商沟通,向平台反映,或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切实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