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我选择在夏天购买羽绒服,是因为比冬天便宜不少,非常有性价比。”在32岁的宝妈郑明慧看来,反季购买羽绒服确实挺划算。
近两年,像郑明慧这样反季购买羽绒服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大幅折扣让他们心动不已,“反季购”也成为了一种消费趋势。
那么,反季购买羽绒服真有实惠吗?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消费者“捡漏”又该注意什么呢?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羽绒服成夏季热销品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商场发现,尽管室外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却有不少柜台在反季销售羽绒服,促销力度引得消费者纷纷驻足选购。
在新华路上的一家商场,记者看到某品牌专柜的显眼位置挂着各种款式和颜色的羽绒服,售价分别为599元、699元和799元。“这些都是去年的款式,现在做反季促销,价格非常给力,如果有喜欢的,可以趁机入手。”售货员说。
市民陈女士经过一番挑选试穿后,买了一款标价为699元的黑色长款羽绒服。“现在的羽绒服优惠力度大,这件要是冬天买,得花1999元。趁着有活动,赶紧入手一件。”
陈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羽绒服卖得越来越贵,要是在冬季买至少得花上千元。反季购买,如果好好挑选,也能买到不错的品牌和款式。
除线下外,各大电商平台也都在降价促销羽绒服,有的款式甚至已经降到了百元以内。有不少直播间还打出“羽绒服反季买”的标题,带货主播们“边吹冷气,边套羽绒服”。
“我在网上总共买了3件羽绒服,其中1件是去年冬天挑中的,原价1299元,现在825元直接拿下了,另外两件则是花了200多元为女儿买的。夏季是买羽绒服‘捡漏’的好时机,能享受到优惠的价格。”郑明慧说道。
“馅饼”还是“陷阱”?
能让消费者顶着高温去买羽绒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价格便宜。不少消费者抱着“薅羊毛”的心态去购买,有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有人却直呼“陷阱”。
去年8月初,市民赵倩在某社交平台花820元购买了1件羽绒服,结果到了10月底,这件羽绒服直接降了300元。
“放在家里闲置近三个月,还没穿就又降了300元,越想越觉得当初买亏了。”赵倩发现,夏季入手羽绒服,价格并不一定是最低的,有时“双11”还会迎来一波更低的折扣。
“去年冬天我在某电商平台看上了一款羽绒服,就把它放进了购物车里。最近查看记录,想看看夏季是不是更便宜些,结果比冬季时还要贵50元。”市民孙婷说,不要盲目相信店铺所谓的“反季降价”活动,可能多花了冤枉钱还不自知。
市民张帆曾在去年夏天网购了一件羽绒服,收到之后试了试尺寸就放进了衣橱。等到冬天穿时发现羽绒服严重钻绒,穿了半天时间,上衣和裤子都沾满了毛,根本没法再穿。张帆点开订单页面,发现这件羽绒服早下架了,他赶紧跟客服沟通,结果对方一直推诿。
“反季购买羽绒服不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维权时与购买时间隔太久了,商家根本不同意退货,最后只能自认倒霉。”张帆说,有了这一次经历,他以后都不会反季买羽绒服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关于反季羽绒服质量问题以及售后的投诉。有的消费者投诉没有明确标注充绒量和材质等,质量很差,而且还联系不上商家。还有消费者反映,反季购买了一件羽绒服,主播介绍该羽绒服有400克的充绒量,在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穿都没问题,虽然薄但非常保暖。等到冬天穿上才发现羽绒服一点都不保暖,而商家以过了售后期为由,拒绝退款退货。
反季“捡漏”需谨慎
微博上有媒体发起了一项“你会买反季羽绒服吗?”的投票调查,共有2495人踊跃参与。其中选择“如果遇到喜欢的就会买”的有1865票;有180人选择“买过,但现在不买了”;还有426人选择“不买”;有24人选择“其他”。
对于要不要反季购买羽绒服,有不少市民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大学生刘妍说,反季售卖的羽绒服基本上都是去年冬天的积压货,旧款式居多,对她来说没有吸引力;市民郑帅则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买反季羽绒服不能太挑剔。但像直播间里售价不过百元的羽绒服,他肯定不会购买,觉得质量无法保障;市民李静觉得反季购买羽绒服是“捡漏”的好时机,但也要擦亮眼睛,购买时需要谨慎挑选。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羽绒服价格一路高涨,对于消费者来说,反季购买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时商家也能及时清理库存,实现了卖家与买家双赢的局面。
该人士提醒,消费者想“捡漏”,应先查验产品质量,问清质保期。为了避免碰到劣质产品,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渠道或者从品牌商家那购买,省钱的同时还需穿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