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雪
吴浔源是一位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的才子。他得中举人,却终身未仕,一心致力于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的研究。他音乐造诣颇深,善吹埙,曾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影响深远。
擅长诗、文、书、画……
吴浔源(1825—1902),字棠湖,山东宁津县人,后迁居河北吴桥县,是晚清时期举人。他的父亲吴名凤曾任九江、吉安、南昌等地知府,在任期间声望颇高,门首悬有“重赴鹿鸣”的匾额。
吴浔源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为了纪念当年在桑落洲八里江抗洪抢险那段传奇故事而取的。道光四年(1824),长江发大水,江水又一次漫入桑落洲。吴名凤听到消息,急忙过江前往勘察。他逆流而上,由于水流湍急,小船根本靠不了岸,缆绳也断了。幸好,当时还有一条备用的缆绳,岸上的人套住船之后,他才得以上岸。
吴名凤把这段传奇经历记录在了《书张南山黄梅御灾事》中。他回到浔阳不久之后,夫人为他产下一子。于是,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浔源”。
吴浔源自幼喜爱诗、文、书、画、音乐等。在父亲的培育熏陶下,他十几岁时就显露出不凡才华。后来,他擅长金石篆刻,其石刻《朱子治家格言》全文,让当时的人称赞不已。
吴浔源性情高洁、轻视利禄,从不奉迎有权势的人。他平日喜欢着土布衣,戴土布帽,穿土布鞋,吸旱烟,用烟袋、火镰,凡冠“洋”字的用品,概不使用。
传说,新县令到职时,白天穿戴好官服拜访吴浔源,他闭门不见;县令夜晚穿上便服,书童提灯引路登门,他则笑脸相迎。
“吴老倔”终身不仕
吴浔源日常最爱读书,苦研学问,不理世间闲事。光绪元年(1875),他得中举人,但终身未仕。或许,是看多了官场的繁杂,所以他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坚决不当官。
当时,皇上听人举荐,了解到吴浔源金石功力深厚,造诣很高,遂下了一道圣旨,召吴浔源进宫刻制玉玺。功成之后,皇上特别满意,于是赐他高官,可吴浔源坚决不受。皇上见此,很不高兴,觉得吴浔源太不识时务了。
这时,有人给皇上讲了吴浔源纂修《畿辅通志》的事。此前,吴浔源应李鸿章之邀,从事纂修《畿辅通志》的相关事宜。众人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编纂工作。李鸿章对相关人员论功行赏,吴浔源却坚决不受奖赏,辞职返回故里。皇上听了之后,无奈地说:“真是个老倔啊!”
从此,吴浔源就有了“吴老倔”这个御赐外号。赐官不受,皇上又提出赏赐给他15斤烟土。吴浔源实在难以拒绝圣意,可是吴家家教甚严,全家任何人都不许抽烟土。经过商议,家人把15斤烟土拿出去卖了,用卖得的银子翻新了吴桥的城隍庙和文昌阁。很长一段时间,吴桥人在介绍城隍庙和文昌阁时都说,这是“吴老倔”拿烟土换来的。
吴浔源晚年闭门谢客,专心著述,著有诗文一百余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卒于吴桥,享年78岁。
苦心制埙 撰写《埙谱》
吴浔源从小就显示出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和对艺术的挚爱。小时候,吴浔源常跟着父母看戏,回来就能把戏词唱给家人听,而且唱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有一次,戏班里的一个乐工师傅送给吴浔源一支竹笛。从此他笛不离手,家人经常听到他的笛声。吴名凤见儿子有这样的爱好,心里也很高兴,便从当地一个戏班里请了一位乐工师傅,专门教授他。期间,吴浔源学会了笙管笛箫及胡琴、琵琶等多种乐器的演奏,认真研习了很多音乐知识。
不过,要说痴迷,他对乐器之祖——埙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埙是一种由泥土烧制而成的乐器,体形“大如鹅卵,小如鸡子”,音色十分独特。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
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里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传说,吴浔源曾得到两个古代陶埙,一个是后汉建安时代的,一个是唐朝开元时代的。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吴浔源决心把这一古代失传的乐器重新复制出来。
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他终于把陶埙制造出来了。该埙系五音孔、梨形,灰黑色,是典型的殷埙类型。他还撰写了一部《埙谱》,后人把它命名为《吴棠湖先生埙谱》。这是一部最早的、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类专用乐谱,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