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发光的“山巅之城”、新的“应许之地”“自由人的家园”“民主灯塔”“榜样的社会”……这些宣扬“美式民主价值”的华丽标签曾随着美国霸权的确立而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塑造着人们对美国的认知。
去掉滤镜后的美国民主真相却是,在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装有选举计票机器的房间被铁丝网围栏和铁门包围,窗玻璃是防碎的,投票站安排了射击和紧急疏散演习。
多地爆发大规模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军事援助以色列,结束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灾难。面对民众的强烈呼声,美国当局的回应是给抗议者扣上“反犹主义”帽子。
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会场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大谈“民主”。会场外,大批示威者手举“反对美国霸权”标语,高喊“反对民主峰会”。
“两个美国”,两种“风景”。“美式民主”弊病百出、乱象丛生,日益暴露出这件帝国“华袍”内的不堪。
“美式民主”的反民主本质:“保障少数人的统治”
19个州宣布脱离美国联邦,联邦调查局被解散,林肯纪念堂被炸毁,白宫陷落……近期上映的美国影片《内战》,描绘了一幅极端混乱的景象。
社会矛盾持续加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个美国”:“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与“白人至上主义”势力激烈对撞;恶性枪击事件伴随火爆的枪支销售,控枪与拥枪阵营之间争斗不断;围绕堕胎权,自由派与保守派对抗博弈;加沙冲突引发人道主义灾难,反战抗议浪潮席卷全美,仇恨犯罪事件明显增多;大选在即,选举工作人员频频面临威胁和骚扰……
乱局背后,是许多美国人对政治极化、贫富悬殊、“美国梦”碎的愤怒。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近两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379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600万人没有医保,超过65万人无家可归,吸毒过量一年致死超过10万人,枪支暴力事件一年致死约4.3万人……
然而,面对党争极化的政治乱象、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难以弥合的贫富鸿沟、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公,通过“美式民主”体制产生的美国政府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一贯将自身的“选举民主”模式宣扬为实现民主“唯一可行的方法”和评判他国是否民主的标准。然而,美国总统并非直接由选民选出,选民实际投票选举的是他们几乎没听说过名字的一个538人的选举人群体,再由这个群体投票选举总统;党派为自身选举利益而“挑选”选民,划分出形状类似蝾螈的怪异选区,从而产生了被称为“杰利蝾螈”的政治怪象;由于“赢者通吃”等规则,过去五次美国总统选举,有两次当选者获得的选民票数少于对手……
问题根源在于“美式民主”的反民主本质,即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消解人民的力量来保障少数人的统治,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早在1891年,恩格斯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正是在美国,同在任何其他国家中相比,‘政治家们’构成国民中一个更为特殊的更加富有权势的部分。在这个国家里,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对国民进行统治和掠夺。”
理论上,“美式民主”模式下,各党派代表不同群体进行议事、施政,从而实现“权力制衡”。但在现实中,政客们为了自身利益与特殊利益团体勾连,充当资本的政治代理人。他们精于利用民意分歧,甚至通过制造、强化这些分歧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从而满足其经济上的利益诉求。
“美式民主”的工具本质:“他们眼中只有霸权”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家公墓北侧,坐落着美国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雕像。从雕像向东望去,它与波托马克河对岸的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和国会大厦三座地标构成一条直线,串联起“美式民主”与对外战争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
雕像基座上刻有海军陆战队自1775年独立战争以来参与的数十次军事行动的地点和时间,其中包括“海地1915-1934”。
1915年,威尔逊政府打着带领拉美走向“民主、自治、自由”的口号,开启对海地长达近20年的军事占领。此后一个多世纪,美国以“维护民主”“恢复稳定”为由不断干涉海地内政。
30年后的海地局势再度陷入动荡。“黑帮组织袭击政府和公共设施”“超过1500人在暴力活动中身亡”“超过5万人逃离首都”“近半数人口陷入饥荒”……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形容,“海地太子港呈现世界末日景象”。
历史证明,美国对海地长达百余年的“输出民主”行动,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而是让作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和“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的这个加勒比国家陷入长期动荡,沦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
海地的遭遇是美国在世界上强推“美式民主”造成恶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美国热衷于输出“美式民主”:或拉帮结伙挑动对抗,或干涉内政颠覆政权,或军事入侵肆意杀戮……事实上,“输出民主”成为推行霸权主义的虚伪包装和重要工具。
“美式民主”的虚伪本质:“加剧全球民主危机”
今年3月,在美国主导的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开幕式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慷慨陈词:“当专制和压迫政权利用技术破坏民主和人权时,我们需要确保技术能够维持和支持民主价值观和规范。”
将自己塑造为“民主灯塔”,将对手摆在“民主”的对立面,是“美式民主”虚假叙事的常用手法。
从19世纪提出“门罗主义”,将“共和的、民主的”美洲与“专制的、腐朽的”欧洲对立起来,从而把欧洲势力赶走,把拉美变为自己的“后院”;到冷战期间在国际关系中炮制“民主和平论”,拉拢其他国家共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再到近些年渲染“民主对抗威权”叙事,给中国、俄罗斯等国扣上“威权主义”帽子,试图拼凑所谓“民主同盟”……自身“民主赤字”严重的美国,将“美式民主”虚假叙事贯穿于外交政策中,为维护霸权、打压别国编织借口。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国不断鼓吹“北约东扩是西方民主对抗俄罗斯威权”。实际上,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度“倒向西方”,在经济上采取了全盘西化的激进改革措施,甚至还寻求加入北约。但美国为了维护其地缘战略利益,维持北约的继续存在,确保对欧洲的持续掌控,选择将俄罗斯视为战略威胁,不断从地缘层面对其加强包围。美国不仅推动北约持续东扩,让这个军事组织的边界不断逼近俄罗斯领土,还在俄罗斯周边邻国策动“颜色革命”,借所谓“民主”叙事挑拨俄罗斯与邻国之间的关系。经历2004年和2014年两次“颜色革命”后,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发展到兵戎相见。
今年4月18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否决关于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决议草案,再次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美国口头上支持“两国方案”,行动上却阻挠巴勒斯坦建国,这一双标行为再次表明,美国才是“民主和平”的最大障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办公室表示,美国的否决是“公然侵略……将该地区进一步推向深渊的边缘”。
如今,人们正越发看清,“美式民主”与真正的民主相去甚远。美国《外交》双月刊发表文章指出:“从新冠大流行到全球贸易规则,从气候变化到经济发展,美国正在积极阻挠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的优先事项。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外交政策以民主的名义加剧了全球的民主危机,使美国的权力失去了合法性。”
当“美式民主”的华袍褪去,帝国的不堪将无所遁形。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