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第04版:04

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来自各地的游客不仅能了解大运河两岸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还能亲自动手,在“非遗集市”学习錾铜、制香等非遗技艺——

“赶 集”

本报记者 张丹 祁晓娟

游客体验錾铜

小狮子面塑

小朋友感受制香工艺

“从来没想到,我也能做出这么一枚精致的铜片书签,真的很神奇。”37岁的王丽玲说。

王丽玲是天津人,6月23日,她带着孩子来到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下简称大运河非遗展馆)。

“很多来过的朋友回去后都跟我推荐,说这个地方特别适合带孩子来,不仅可感、可视、可品、可赏,还能体验。”王丽玲说。

零距离

走进大运河非遗展馆一楼大厅,王丽玲看到,现场有捏面人的、有刻篆刻的、有制香的……

这里是一个“非遗集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在现场教学,有手工木作、面塑、糖画、漆扇、制香等20多个摊位,这是我在其他城市没见过的。”王丽玲说。

王丽玲和女儿在王春友的王厂錾铜摊位前停下了。

“听着叮叮叮清脆的声音,看着一条条小鱼、一片片枫叶以及一枚枚书签在游客手中一点点敲出来,我真的很激动。”王丽玲说,她以前听家里的老人说过錾铜工艺,但在现实中真正见到,这还是第一次。

通过和王春友交流,王丽玲得知,錾铜又称锻铜或敲铜。錾铜是利用铜的延展性兴起的錾刻工艺,设计好器型和图案后,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反复捶打敲击上万次,经过十多道工艺完成。南皮“王厂錾铜浮雕”工艺发源于大运河畔,至今已传承百年,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传承至第四代。

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王春友的指导下,王丽玲和孩子制作出了一枚錾铜书签。王丽玲说,这比之前在外地旅游时,买的其他纪念品都有意义。

让游客觉得有意义的同时,王春友也觉得这样的方式,让王厂錾铜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有意义了。

王春友说,如今,在大运河非遗展馆里,能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近距离接触游客,他很欣慰。

因为这种方式让非遗“活”起来了,也让非遗更好服务于生活,“这是我们传承人所乐意看到的。”王春友说。

“活起来”

47岁的关燕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木作的传承人。

在大运河非遗展馆,她算是入驻比较晚的非遗传承人。

可就是这次“走出来”,让关燕看到了非遗传承不一样的方式。

关燕的手工木作工作室,位于大运河非遗展馆的二楼。今年“五一”前才刚刚对外开放。

工作室刚一开放,就赶上了“五一”假期。那个假期,关燕记不清自己接待了多少游客,但那一次,让传承非遗多年的关燕,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关燕说,在来大运河非遗展馆之前,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静静地做这些手工木作,有些木作会被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买走。

“总之,那种感觉是静悄悄的。”关燕说,来到大运河非遗展馆之后,她手中的非遗作品就像是一个内向羞涩的少年,突然变得外向活泼起来了。

“因为这里有很多游客,而且这些游客都对非遗很感兴趣。”关燕说,有了跟游客面对面的沟通,她才知道,她的非遗作品也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燕工作室的桌面上,有纱布、磨刀、锯、打磨棒以及一些小块的木料。

游客在这里,可以通过一步步的程序,把手中粗糙的木块,打磨成精致的木块。

他们也可以在关燕的指导下,将一块块木块通过小五金件连接起来,变成一个木制机器人。

在关燕工作室的橱窗里,放着一些木簪。这些木簪有打磨好的,还有未经打磨的。

游客可以在这里将木簪粗料打磨得比较精致,然后再花钱把自己做好的木簪带走。

也是在这里,有外地游客跟关燕问起,有没有一些沧州元素的手工木作。

游客的需求,让关燕豁然开朗,她尝试着在木作上写上“沧州”两个字。一些游客看到很喜欢,就把它买走了。

关燕说,她正在尝试做更多有沧州元素的作品,比如小狮子形状的木料,清风楼、南川楼形状的木料,“让外地游客能体验到真正代表沧州元素的非遗,也让我们的非遗真的在这里‘活’起来,从这里走出去”。

“香”话题

董连福,今年46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

董连福所制的香,原料都是纯天然的,花、鸭梨、陈皮、甘草等都是制香的原料。

制香工艺的流传和大运河息息相关。

2023年,大运河非遗展馆在“一船明月过沧州——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厅”里展示了董连福的作品。

这让董连福非常高兴。“这样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沧州这个非遗项目。”董连福说。

“非遗集市”开市之后,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董连福带着他的作品来“非遗集市”。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很多游客围在他的摊位前,向他了解如何制香、香文化等。

“你闻闻,这是我制作的盘香。”董连福非常乐意向游客们展示他制作的香。

有了这个“非遗集市”,董连福觉得,他的作品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真正走到了市民身边。

端午小长假期间,几名北京游客到沧州来游玩。在参观大运河非遗展馆的时候,他们看到董连福正在现场制香,对制香着了迷。

“没想到,沧州有这么深厚的香文化,有这么好的非遗项目。”北京的游客感叹道。

他们和董连福一直聊有关“香”的话题,一直聊到了大运河非遗展馆闭馆。看他们意犹未尽,董连福又带着这些北京游客去他的制香馆里接着聊,一直聊到了晚上9点钟。

原来,几名游客是专门来沧州旅游的,他们去了博物馆,去了南川老街,最后来到了大运河非遗展馆。

沧州的变化让这几名游客对沧州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们吃了火锅鸡、羊肠子,还了解到了制香文化。

“沧州真的是一个‘宝藏’城市”“来沧州这趟真的不虚此行”“下次还来”……几名北京游客纷纷感叹。

家门口的“舞台”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传承人张英英的摊位很受大朋友、小朋友欢迎。

“我们的面塑和糖画可谓是老少咸宜。”张英英说。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粉为主料,调和不同的色彩,借助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张英英手中的面塑,以人物、卡通动物为主,现如今,还加入了很多沧州元素。

“你看,这个小狮子,颜色很多样。沧州称为‘狮城’,所以我们做的这个小狮子特别受欢迎。”张英英说。

每到周末、节假日,张英英的“摊位”前会挤满了人。

张英英告诉记者,很多外地游客来买了面塑之后,还在参观展厅的时候找到了“张氏面塑”的介绍和作品。

在大运河非遗展馆二楼的非遗体验区,张英英还开辟出让游客现场制作面塑的区域。

这个区域特别受游客们的欢迎。很多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跟着张英英一起学习面塑,还能把面塑作品带回家。游客们对沧州赞不绝口。“沧州不仅有好的风景,还有深厚的文化”“来沧州旅游真值”“沧州真好,下次还来”……

让张英英特别高兴和自豪的是,现如今,沧州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以前,张英英一到节假日,总是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其他城市“摆摊”。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到全国各地去‘摆摊’了。沧州就有让我们展示的舞台。”张英英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邀请了2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驻。”大运河非遗展馆宣教部部长刘芯源说,为了让游客在展馆体验到更多非遗项目,他们今后将邀请大运河沿岸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到现场,“让更多大运河沿岸的非遗项目能在这里‘活’起来,也‘火’起来。”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07-01 本报记者 张丹 祁晓娟 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来自各地的游客不仅能了解大运河两岸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还能亲自动手,在“非遗集市”学习錾铜、制香等非遗技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2555.html 1 “赶 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