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居然出冰杯了”,社交媒体上的一篇爆款文章,揭开了冰杯行业的神秘面纱。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以罗森便利店为主要铺货点,农夫山泉冰杯正大面积抢占终端市场。随着夏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冰杯的商机。但冰杯其实就是加了食用冰的透明塑料杯,价格却卖到3元以上,甚至超过10元,不少人觉得被价格“背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冰杯系列产品主要为了满足当下绝大多数年轻人所追求的个性化和新鲜感的消费趋势,但也需要注意,目前我国在食用冰方面仅有行业标准,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注意产品质量,避免被以次充好。
被冰杯价格“背刺”
“160克的冰杯要3.5元,真的有被刺到”“跟同事逛便利店,顺手带了两个冰杯,结完账才发现4元一个,这价格属实离谱”“我只是想买个冰杯,觉得好看,发现要9元,它明明可以抢钱,还送了我颗冰球”……2024年夏天,冰杯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蹿火,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后吐槽,感到被冰杯价格“背刺”。
近日,记者针对冰杯的市场情况进行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冰杯装的是冰块,一般有两种规格,大杯的220克,小杯的160克。以农夫山泉推出的冰杯为例,其规格为160克,产品配料表中仅含水,在罗森便利店售价4.4元/杯。同一冰柜中的一款“晓德食用冰杯”售价4.5元/杯,另一款“果音冰杯”售价6.5元/杯。而335毫升的东方树叶茉莉花茶,在终端售价也只卖2.13元/瓶。
还有一种冰杯装的是冰球,价格普遍比装冰块的更贵。以138克的“冰极限食用冰杯”为例,冰杯的价格为9.4元/杯。如果再加点柠檬、草莓等水果口味,价格则超过10元/杯。
背后的食用冰生产厂商
随着冰杯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天眼查APP上,以“制冰”为关键词,可以搜到6080家存续、在业的企业,有436家是在一年以内刚刚成立。除了7-11、罗森、便利蜂等自营的冰杯外,还有农夫山泉、好淼、晓德、果音、冰极限、冰力达等品牌分食市场。
据了解,农夫山泉在2023年开始筹备制冰。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5月,农夫山泉申请了标贴(冰杯)专利。“农夫山泉冰杯”的生产厂商有三家,分别是农夫山泉雾灵山承德饮用水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建德)新安江饮用水有限公司和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
便利店的冰杯背后,也有着食品企业的身影。如中百罗森和7-11的冰杯,由冰极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新佳宜的冰杯由湖南冰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果音冰杯”由江苏上捷饮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冰力达冰杯”由广州冰力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冰力达是当前冰杯销量势头较好的企业之一。冰力达的官网介绍,其投资人为冰泉制冷,致力于食用冰生产工艺的研究达20年,有行业领先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冰泉已经生产出近40条日产25吨食用冰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线分布在欧洲、日韩、澳洲、泰国等地。据了解,冰力达的年销量一度从2022年之前的100万—200万杯爆涨至2023年的5000万杯。冰力达的客户主要来自便利店和商超,其与7-11、中百罗森、美宜佳等均有合作。
在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看来,“冰杯的出现,明显是应对大量新茶饮咖啡等对于瓶装饮料的冲击,其火爆有一定原因。该类产品铺货在便利店,便利快捷、能见度高、网点多,利于应对竞争。并且冰杯的概念较普通产品做优化,赋予消费者选择搭配的权利,与普通瓶装饮料相比更有自主性,又适合夏天的气氛,再加上农夫山泉的分销能力,所以火爆起来”。
国家标准尚待完善
冰杯市场火爆,而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食用冰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农夫山泉冰杯为例,其采用的标准是SB/T 10017-2008《冷冻饮品食用冰》,该标准为行业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共同提出,不具备强制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我国尚未出台食用冰方面的国家标准,这可能会影响食用冰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目前农夫山泉等企业采用的SB/T 10017-2008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性,这也可能会影响食用冰杯的质量和安全。此外,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食用冰杯进行虚假宣传或滥用,给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和健康风险”。
此前就出现过食用冰品牌不合格的情况。2022年9月6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2年第28期食品抽检信息显示,检出1批次雪乐冰食用冰不合格。抽检结果显示,标称商标为“运武”、标称生产企业名称为“阜宁县运武食品厂”、规格型号为“100克/袋”、生产日期/批号为“2021-07-29”、被抽样单位名称为“盐城市亭湖区城东华康冷饮批发部”的一款“雪乐冰食用冰”,被检出“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糖精钠(以糖精计)和阿斯巴甜”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表示,“目前食用冰杯的生产和销售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食用冰的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食用冰的质量和安全。冰杯的商业价值非常高,尤其是像农夫山泉这种企业大规模进入这个市场后,创造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和可能性,或扩张冰杯的市场”。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