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庞 猛
每天的茶余饭后,献县十五级镇北后庄村村民就会到村中心的游园中闲坐聊天。在本村82岁老党员马广山的带动下,村里36位村民无偿让出近7000平方米宅基地,支持村里建起游园和运动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6月19日《沧州晚报》5版)
昔日的“垃圾山”,今朝的“绿肺”乐园。在村干部的努力和热心村民的带动下,献县十五级镇北后庄村这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后庄村的转变,首先得益于30多位村民无私的奉献。而老党员马广山主动让出宅基地,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他的举动,不仅彰显了党员的担当与责任,更为村民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30多位村民纷纷无偿让出自家的老宅基地,用实际行动支持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北后庄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资金筹措是另一个难题。然而,村民们的慷慨解囊,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从陈培盼的10万元捐款,到村里经商年轻人的踊跃参与,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中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
在大家的努力下,北后庄村的难题变得不难了。如今,村里的游园和运动广场已经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天气转暖后,这里总会聚集着众多村民。他们闻着花香果香,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谈论着家长里短,享受着这片属于他们的“乐土”。
可以说,北后庄村的游园与运动广场的落成,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在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成为连接情感、凝聚人心的公共空间。北后庄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
北后庄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样也带给社会很多启示:搞好乡村振兴,一定要激发乡村内部的活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政策的引导下,我们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将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从环境整治到精神风貌的全面提升。
北后庄村的“宅基地变形记”,可以说是乡村潜力挖掘的典范。它告诉我们,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每一次村民的携手努力,都能书写出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