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第14版:14

难忘娘的叮咛声

■张兴华

夜晚的风徐徐,清晨的花盛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回望走过的路,有许多指导我们成长的引路人,而最温暖、最真切的就是娘的叮咛,让我永远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我的心里,天底下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娘对儿女的心。娘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质朴、最豁达的女性。娘耳提面命的话语如涓涓细流、点点星光,照亮我的前行之路。

娘去世43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没有父母的老家,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我年近古稀,记忆力减退,但从儿时娘对我的念叨和叮咛仍恍如昨日,依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底。

娘注重育人。作为一位农村母亲,她一生有大半精力花在培养后代上。娘没有什么文化,却能对我们讲出许多深入浅出的做人哲理。回望自己的成长之路,娘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她那坚韧的力量、宽容的品格、感恩的胸怀与柔和的性情。

回首追忆娘的一生,娘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身。我是娘40岁生的,在农村这叫“老生子”。娘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但娘疼我而不娇惯。娘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她教我善良、勤奋、感恩。娘像一棵大树,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越想越感到娘的刚正和力量。

1961年盐山、庆云分县,我们随父亲迁居庆云。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一天下午我在家附近玩,看见在地上有晒着的地瓜干,就偷拿了几块吃,回家我一说这可真让娘生了气。到吃晚饭时,娘领着我挨家挨户去问,是谁家晒的地瓜干。问了三四户才找到主人,给人家说了不少道歉的话。

邻居大婶说,他是个孩子,嫂子你别往心里去。回到家,娘指着我的脑袋说:“小时候摸人家一根针,长大了就敢偷人家一头牛。从小做人得本分,不能让人说三道四、戳脊梁骨。”这件事过去60多年了,我越想越觉得母爱是那么高尚无私。

我参加工作后,娘常跟我念叨,你出门在外,做人要实在,实在比嘛都重要。不管做嘛事,都要走得直、行得正。我们的大家庭能有今天,都是娘的教诲、娘的滋养、娘的功劳。娘的言行和举止对我们哥四个的人生所起的引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001年5月,我走上滨海小城的领导岗位,已是老娘去世20年之后。在履新的常委会上我作了简短发言:一是忠于事业,全身心地干。全身心地干,就是实干为民,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务求突出“敢”字、“拼”字、“实”字,铆足干劲,保持韧劲,在苦干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二是管好自己,多方面地严。讲党性,讲人格,讲良心。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让干事成为主流,让纪律成为准则,塑造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三是对于百姓,掏心窝的爱。不管身在何时何地,党的根本宗旨永远不能忘。要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默默无闻地奉献,任劳任怨地工作,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在基层岗位上的7年里,我不时重温娘的叮嘱,拜群众为师,与群众交友,深情敬畏群众,用心服务群众,厚植奉献情怀,感悟着质朴、笃实、向善的快乐。

娘叮嘱的话没有一句虚话,真切细微、深刻难忘,像一缕缕阳光照亮我内心的每个角落。她的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润着我的心田。

路在人走,事在人为,遇事不钻牛角尖,娘的叮嘱,给了我太多的勇气和力量。前行路上的每个拐角处,我都能想起娘的嘱咐。每每遇到坎坷,都是娘当年的嘱咐伴我走过,而今我时常沉醉在娘叮咛的记忆里。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情感。无论快乐还是悲伤,无疑都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想,不断地叩问心灵、反省自我、检讨自己、完善自己,追寻无怨无悔的人生,或许就是对娘亲最好的纪念。

2024-06-24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1751.html 1 难忘娘的叮咛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