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天津市等多地探索实施的“无陪护”病房服务,得到诸多好评。据了解,“无陪护”病房服务是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将病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有机结合,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
(据6月20日《沧州晚报》10版)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无暇或无力照看生病的家人是许多患者家属面临的尴尬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无陪护”病房呼声很高。它意味着医院把护工纳入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家属陪护负担,也能确保患者住院期间获得更好照护。这样集约化的护理方式,对医院、患者、家属、护工管理等都有好处,是现实所需,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要推广“无陪护”病房,仍有许多现实问题要解决,尤其要在“人、财、管”上精准发力。
首先,要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由护士和医疗护理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护理费用标准。另外,还要抓好“无陪护”病房管理,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
其中,“无陪护”病房的收费标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以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探索价格形成机制,既要保障患者受益,又要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对“无陪护”病房进行推广,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模式应该是在尊重患者和家属意愿的前提下,作为一种补充性的住院服务选项,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亲民的价格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接受。
2010年,《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用护工照顾患者”,至今已经14年时间。但是,“无陪护”病房,依然在试点中。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虽难必行的一条路。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惠民举措落地,促进“无陪护”病房规范化发展,让患者和家属真正感受到医学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