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让孩子参加了一次北京高校研学游,本来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高等学府的氛围,结果却只是在大学门口拍照打卡。所谓的研学游变成了单纯的观光旅行。”市民孙晓莹说。孙晓莹第一次为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游,研学的结果却让孙晓莹觉得这种研学太不靠谱。
面对各种各样的研学游,家长们如何选择才能更靠谱?如何才能让孩子真的“研有所学”?
打卡式“研学”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见识和体验。近年来,素质教育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基于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旅行社和教培机构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研学游。
“研学不是享受,而是一种人生体验,是行走的课堂。”看到研学营发出的宣传广告,孙晓莹十分心动,本来以为研学游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现实却是一场“特种兵”式的旅行。
孙晓莹为孩子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北京高校研学游,想让孩子感受高等学府的氛围,结果孩子却是从早奔波到晚。
当天早上6点30分,孙晓莹和孩子乘坐统一安排的大巴车,从市区出发赶往北京。到了北京后便开始在各个高校门前合影拍照,走马观花地参观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顺便还赶去了鸟巢和水立方,带队老师安排孩子们在门口合照打卡。随后,大巴车便载着参加研学游的孩子和家长返程了。
“全程都是在坐车、拍照,根本谈不上研学,连游都算不上。”孙晓莹吐槽说,带队的老师经验明显不足,景点讲解的内容比专业导游差远了。
“五天的研学游,开班仪式和闭班仪式就占了两天。宣传中的高校参观变成了拍照打卡,学长深度交流也只是合照。”市民孙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去年暑假的时候,孙先生为孩子报名参加了为期5天的暑假研学游。
在出发的前两天,孙先生收到了研学游的行程表。孙先生觉得研学游的内容和普通旅游没什么区别,而且时间安排也不合理。“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返回营地休息。宣传中的高校深度研学,变成了各种参观打卡,去的地点不少,但都可谓是走马观花。”孙先生说。
研学游,选准机构才靠谱
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此后,研学市场日益火爆。研学游根据内容不同,价格也是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市民李慧无意间在社交软件上看到了一家研学游机构发布的推广文章,便为孩子报名参加一次飞行员研学体验。体验结束后,孩子忍不住跟她抱怨,说是体验飞行员这种职业,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孩子轮流在模拟机舱里坐一坐。除此之外,就是研学游的老师走流程一样讲解一下飞行员的工作内容,讲解的内容生硬难懂。
“活动过程中,吃得不行,住得也不行,跟之前宣传的简直天壤之别。”李慧说。
之后,李慧又为孩子报名参加了当地一家机构组织的研学游。“我们参加的是去山东曲阜研学。研学过程中,孩子了解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回来后甚至提出了想要学毛笔字。”李慧说,研学游过程中,孩子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研学游行程安排得很合理,后勤保障也让参加研学游的家长很放心。“每辆大巴车上都有一位队医,此外还有带队的老师、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全程参加,后勤保障做得很好。“李慧说。
“研学游本身没有问题,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家靠谱的机构。”李慧说。
“研学游就是给孩子一个出门放松的机会,游玩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学到一些东西。”四年级家长孙健说,“我很支持孩子多出去走走,每年也都会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游,但是只有正规、专业的研学游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所以每次我都会谨慎地选择研学机构。”
研学游要有“含金量”
“现在各种研学游活动层出不穷,很多家长都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一种什么活动,就随大流为孩子报名参加。”从事了十多年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李丽说,“研学游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它包含了‘研’‘学’‘游’三项内容。无论是去景区还是去文博场馆,都要明确具体‘研’什么、‘学’什么、‘游’什么。只有研学内容由浅入深,才能让孩子在沉浸式体验中,自主获取知识,从而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现在很多旅游机构、研学机构都推出了研学游,研学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单纯就是旅游项目。除此之外,很多教育机构也会跟研学机构合作,其中有正规的,也有浑水摸鱼的。”从事旅游工作近20年的李晨说。一些普通的旅游项目,加上研学的名头就价格上涨。研学游不等于旅行,家长为孩子选择研学游一定要擦亮眼睛。
李晨表示,研学游在考虑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家长还需要综合考虑机构的资质、规模、口碑等因素。除了活动方案、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研学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也要了解清楚。“家长要冷静思考,全面考量,避免模式化、流水线式的研学游。”李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