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匆匆吃过早点,我就跟在父亲的身后。他挑着两大筐蔬菜,我拿着一杆老式小秤,踉跄着走出菜园,奔赴主街的方向。
来到街里,刚一放下担子,父亲就用方言大声吆喝起来:“卖菜喽——新鲜的蔬菜,自家种的菜哎——卖菜!”我怔住了,这颇有力道的吆喝声好似一声闷雷,让我猝不及防。
那是我初中毕业后的暑假,跟着父亲去卖菜。那时,我家中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打散工以及卖点自家产的农作物。他们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也仅仅只够日常的花销。那时,我家在村口有一片菜园。闲暇之际,父亲就会种上各种时令蔬菜,不让地荒着。
菜园子里产的蔬菜,只一小部分留给自家的餐桌,一大部分会卖给菜农。面对着我即将升学,要交学费的压力,他们虽默不吱声,但忧愁写在脸上。我体察出端倪,少年的我没办法不管不问,思忖许久后,我灵光一现地提出自己卖菜攒学费的想法。我说完,父亲耷拉着脸,沉默片刻后点头应允。于是,就有了刚才描绘的那一幕。
我似乎失算了,原以为卖菜只不过是早起摆摊,自会有人前来购买,只是辛苦点而已,谁曾想还得大声吆喝。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我绝不会有卖菜的想法。忐忑不安的心思让我坐立不安,生怕被熟人看到。我多么想逃离现场,像只遇到危险的鸵鸟那般把头埋进土里。然而后悔已晚,我除了硬着头皮坚持,别无选择。
不一会儿,便有顾客循着父亲的吆喝声来到摊前。简单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为他们装袋、称重。不一会儿,满满当当的一筐蔬菜就快要卖完了。父亲把摊位托付给我,转身回家拿菜补货。
我端坐在菜摊前,独自招揽生意,望着人来人往的街道,总也张不开口。一番思想斗争后,我憋足了气:“卖——”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
“这么久了,怎么一份菜也没有卖出?静静地待着,是不会有顾客上门的!”补货回来的父亲呵斥着。我把苦楚往心里咽,想着要勇敢一些。
渐渐地,我从轻声细语到大声吆喝,看到熟人也亲切地打招呼:“阿婆、阿婶,看看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我战胜了自己,总算过了第一关。
第二天,父亲要忙地里其他的活,就让我独自去卖菜。我延续着前一天的状态,微笑着,吆喝着。我吆喝得越来越带劲,摊前自然也热闹起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成了合格的卖菜郎。我大方地吆喝,还学会了买一把菜送一点葱等卖菜技巧。就这样,我经常能早早地把菜售卖一空,收摊回家。
时光清浅,那一声声的吆喝,宛若一曲青春之歌。我从中经受了青春的洗礼,品尝着生活的朴素滋味。每每回想,甚是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