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第10版:10

为“爱心晒麦场”点赞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近日,青县种粮大户姬墨文将当天收割的100亩小麦拉到青县盘古乡福鑫家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空地上晾晒。在青县公安局盘古派出所民警协调下,今年,青县盘古辖区内的23家企业将大院变成“爱心晒麦场”,提供约2.3万平方米场地供当地农户晾晒麦粒。

(据6月5日《沧州晚报》5版)

在麦收时节,农民最关心的莫过于抢收、晒粮、颗粒归仓。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晒粮。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村子里都几乎没有晒麦场,不少农户只能把麦子晾在马路上。

马路成了晒麦场,引发的问题可是不少。过往的车辆容易打滑,引发交通事故。在公路上铺设的秸秆如果缠绕在机动车传动轴或排气管上,极易发生机械故障和火灾事故。有的农户在晒粮时还设置棍棒、铁耙,强逼车辆绕行,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继去年联系辖区企业为农户提供晒麦场地后,今年青县公安局盘古派出所又早早谋划这件事,联系辖区内企业,协商“借”场地问题,为农民解燃眉之急。无偿将大院变成爱心晒麦场的企业,从去年的18家增加到今年的23家。

“企业大院变身晒麦场”,是爱心企业回馈社会的表现与担当,也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为民服务的态度及协调能力。

也许这些“晒麦场”空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农户的晒粮需求,但其中传递出的是基层部门针对民众面临的“痛点”问题,积极想办法出实招的态度,正是对“为人民服务”理念的践行。

小小举动呵护的是大民生。青县公安局盘古派出所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灵活设置晾晒空间,解燃眉之急。打破“院墙”限制,盘活“空地”资源。每到粮食收获时节,可考虑将一些单位的公共区域暂时对外开放,方便农民晒粮。

如何因地制宜,从源头上解决农户晒粮“一场难求”问题,值得好好研究。比如,湖北省有的村庄在修葺广场时,统筹考虑农户晒粮需要,让广场农闲时是活动场,农忙时立刻变成晒谷场,一举两得。这样的经验,也值得推广。

2024-06-18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1217.html 1 为“爱心晒麦场”点赞 /enpproperty-->